陆刃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不管是海尔还是中国其他家电企业,今后的发展态势都是国际化,家电企业今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国际化。中国国内市场虽然很大,但毕竟还是有限的。在国际化后,国内家电企业在制造业的优势还是巨大的。
《记者》:如何评价海尔的国际化?
陆刃波:有得有失,有痛苦也有收获。但海尔走国际化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国际化如果考虑不成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国际化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失败的如TCL,到现在还在挣扎、调整;成功的如联想,已经跻身世界500强。海尔的国际化还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到收获阶段;今后如何走,值得思考。
《记者》:联想和海尔有何共同之处?
陆刃波:联想和海尔,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稳健;另一个共同点是善于培育人才;第三,对品牌的成功塑造。海尔的产品更复杂,面临的竞争更激烈。
《记者》:海尔最先喊出进入世界500强的口号,为何连续三年一直在门口徘徊?
陆刃波:进500强只是海尔的一种精神,一个目标,是否进入不是关键。连续三年没有进入500强,确实证明海尔近两年进步较小,海尔已经看到这个问题,并已经大力调整。对海尔来说,进入只是迟早的问题。
《记者》:你怎样评价张瑞敏?
陆刃波:张瑞敏和倪润峰一样,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不能看一时的成败,海尔取得今天的成就,张瑞敏居功至伟。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要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认为,企业的成功,80%靠企业家。
《记者》:张瑞敏之后海尔将如何发展?
陆刃波:新的领导有可能做得更好,也有可能不如张瑞敏。但应该相信张瑞敏,相信张瑞敏在制度上的设计将会保证海尔的成功。今后要靠制度去实现企业的成长。
《记者》:海尔今后10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陆刃波: 首先是人才的培养;其次是技术的研发,这两方面是国内企业共同的短板。
《记者》:10年之后家电企业的格局如何?
陆刃波:10年以后家电企业将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将会出现更多海尔。10年后,家电行业将打造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之前的价格竞争,在某个阶段是个很好的手段,可以实现优胜劣汰,不但淘汰了国内的企业,更淘汰了国外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