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136  新疆  祝永亮  帽子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衣被服饰 » 正文

“汉派服装”迷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27  来源:新闻网  浏览次数:144
核心提示:不够专注也成为汉派服装发展的重要瓶颈,而这种经营方式,也直接导致了武汉服装行业的浮躁氛围。但显然,靠企二代的力量来重振汉派服装也不太现实,在张莉看来,政府作用对武汉服装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太和、雅琪、红人、爱帝、鹤翔、元田……也许很多人对这些品牌早已不再熟悉,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则是名噪一时的“汉派服装”的典型代表。

  凭借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武汉服装业在上世纪90年代曾引领一代中国时装消费。“在武汉筑起一道时尚大坝”也曾经是武汉服装业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在上世纪90年代,北方的服装企业还没有南下的意识和能力,而深圳当时才刚刚开放,全国还没有强势的服装集群。武汉凭借地理和商贸优势,在全国服装行业快速崛起。”武汉服饰时尚联合会会长毛立辉告诉记者,正是凭借这些优势,让武汉“截留”了很多东进和南下购买服装的消费者和经销商。

  遗憾的是,这样的辉煌并没有持续下去。

  “从2002、2003年左右,汉派服装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舒朗公司董事长吴健民说道,现在消费者能说得出来的汉派服装品牌可能都没有几个,而许多武汉服装品牌,也渐渐“混迹”于三四线城市和批发市场。

  的确,在中国服装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汉派服装却在产业下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者来讲,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汉派服装”到底代表什么?

  寻找“汉派”

  “13~15年前,以武商集团为代表的众多武汉百货,相继成立服饰部,他们开始寻找并引导本地有实力的服装品牌进驻商场。正是依靠百货业的推动,武汉服装业逐渐迎来发展的辉煌期。”毛立辉告诉记者,真正提出“汉派服装”这个概念的,则是前武商集团副总经理张秀英。

  “在1991年和1994年,武汉市就本地服装行业的发展专门召开两次研讨会。作为武商集团服装品类的负责人,我也参与了这两次研讨会。”张秀英说道。

  在张秀英看来,除了政府的重视之外,当时武汉发展服装业确实优势明显。“武汉的产业基础非常好,当时武汉本地的服装企业就已经有1500多家,服装生产能力非常强。同时,武汉的服装四季分明,兼容性强,所以很容易发展起来。加上武汉的地理和商贸优势,服装业便很快兴盛起来。”

  其实,一开始让服装企业进驻商场并不容易。“当时,在许多个体老板看来,品牌在汉正街和批发市场的销售情况,完全能够满足经营所需,没有必要再进商场。”张秀英告诉记者,针对这种情况,为保证商场供给,当时他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到汉正街说服老板进商场、往中高端服装的方向上走。

  随着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开始进驻商场经营,武汉服装的影响力也逐渐在全国市场上树立起来。而“汉派服装”真正声名鹊起,则是在1994年。

  “当时,武商集团组织了十多家武汉服装企业打着‘汉派服装’的旗帜参加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并组织汉派服装企业东进上海、西征西安、北上沈阳、南下广州搞展销拓展市场,‘汉派服装’名号由此在全国打响。”毛立辉告诉记者。

  在做出品牌影响力之后,为提升产品附加值,走中高端路线,进商场也成了越来越多武汉服装企业的发展选择。

  张秀英告诉记者,当时在武商销售的服装,95%都是武汉本地的服装品牌。为激发本地品牌的原创精神和品牌意识,武商集团还发起“四大名旦”的评选活动,太和、中英、雅琪、隆祥也成为闻名全国的汉派服装的典型代表。

  但这些努力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汉派服装的生产和产品业态,“抄袭严重”、“价格便宜”也一直是汉派服装未能摆脱的“行业印象”。

  “汉派服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化做的非常好。90年代中后期,武汉依靠优势地理位置,在服装的款式设计方面,紧跟深圳、香港的潮流趋势。依靠抄版,让当时的汉派服装在市场上风生水起。”吴建民说道。

  对此,武汉服装商会秘书长李群宝也表示认同。“快时尚、平民化、物美价廉是当时汉派服装的最大特点。在当时的汉正街,早上拷款,下午这款服装就能卖出去。”李群宝告诉记者,当时流行什么,武汉的服装企业就做什么,企业的反应速度都非常快。

  但一味地随市场“转舵”也最终为汉派服装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我认为汉派服装的市场化是他们的优势,但更是劣势。一味地随着市场风向走,最终会让企业因缺乏核心的品牌基因和文化,迷失在市场的洪流中。”吴建民说道。

  在2003年之后,随着各地服装行业的发展,汉派服装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关于汉派失声原因的讨论,却一直没有停止。

  “汉派”失声

  “汉派服装的发展有其历史机缘。汉派服装的辉煌期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各地的产业结构尚不完善,各地的服装产业尚未真正发展起来,而武汉服装业凭借起步较早的民营企业和地理商贸优势,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期。”李群宝说道,后来随着各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汉派服装的优势也不再明显。

  但在毛立辉看来,这并不是汉派失声的主要原因。

  “汉派服装的许多老板都是从汉正街摆摊位起家,相较于当前深圳服装企业老板的教育背景,武汉企业老板的素质显然不够。”毛立辉说道,企业老板的素养,对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这也是造成近年来汉派服装发展不振的重要原因。

  毛立辉告诉记者,许多汉派企业的老板,缺乏品牌发展的长远规划,多年的抄版经历让他们更趋向于赚“快钱”。“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制造业发展环境的艰难,很多企业老板转而投资房地产和金融等行业。”

  不够专注也成为汉派服装发展的重要瓶颈,而这种经营方式,也直接导致了武汉服装行业的浮躁氛围。

  “许多武汉的服装企业家都不够踏实,过于浮躁。而在这样的行业氛围下,很难做出好的品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对记者说道,其实,武汉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但很多企业只是一味地模仿抄袭,对本业也不够专注。这种产业环境也导致一些企业出走武汉,像欧蒂芙就将公司搬到了上海。

  与此同时,毛立辉认为,武汉市政府及行业协会对汉派服装发展的支持力度及引导也不够到位。

  “虽然重振汉派服装已经提了很久,政府也曾斥巨资搞时装周,但从整体来看,还缺乏政府还缺乏对服装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武汉服装行业协会的作用也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毛立辉告诉记者,当前很多地方政府都对服装行业给予大力支持,像福建每年会对行业评选的十大设计师给予10万元的奖励,而武汉却没有相应的政策。“可能政府将过多的经历放在发展商业上,武汉的商业综合体甚至都有多剩的趋势。”

  但在吴建民看来,政府的支持与否虽然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个行业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自身对于外部环境的把控和调整。

  “汉派的服装企业普遍做品牌意识弱,很多企业只追求做爆款,这也导致它们缺乏自我的品牌文化。在服装行业发展的初期,这种模式还行得通,但随着给地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汉派服装未能及时转型则是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吴建民说道。

  对此,汉派服装有无重建的可能性?

  能否重建?

  “其实,武汉发展服装还是有很多产业优势。”毛立辉告诉记者,湖北作为全国的产棉大省,同时还盛产苎麻等,有明显的纺织服装资源优势;同时,武汉也是中南地区的市场制高点,有明显的商贸优势;并且武汉的高校非常多,人才充足。

  但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则成为武汉服装业首先面临的问题。

  “湖北虽是产棉大省,但本地的企业多以生产棉纱、棉布为主,还处于原料的粗加工阶段。同时,如何留住高校人才,也是武汉要面对的问题。”毛立辉表示。

  对此,李群宝也深表认同:“武汉虽然高校多,但最终选择留在武汉工作的院校毕业生则不到10%。”

  但李群宝对汉派服装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虽然许多汉派服装创始人的素质不够,但随着越来越多留学归来的“二代”接班人,武汉服装业不是没有重振的希望。

  “汉派服装要振兴,就要靠这些海归派。目前回来接班的二代就已有14个左右,我们管这些学成归来的企业家二代叫创二代。”李群宝说道。

  但显然,靠企二代的力量来重振汉派服装也不太现实,在张莉看来,政府作用对武汉服装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武汉虽然一直倡议重振服装业,但政府却一直没有出台具体措施,分管服装业发展的部门也经常在变。”对此,张莉认为,汉派服装要振兴,政府首先要将服装业纳入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整合行业资源,扶植龙头企业,发挥院校和专家的作用。

  就在9月17日,武汉举办了“打造时尚产业、振兴汉派服饰”的专题研讨会,提出汉派要做“千亿产业”的想法。但这并没有让毛立辉对汉派的未来明朗起来,“我希望政府以后能不再停留在喊口号上,而是出台一些振兴汉派服装的具体规划和措施。”

转自:http://www.efu.com.cn/Design/newsview-1020736-1.html

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风铃网络采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