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136  新疆  帽子  祝永亮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轻工化工 » 正文

煤化工项目“爽约”昭示了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9  来源:新闻网  作者:王云立  浏览次数:99
核心提示:尽管一些煤化工项目披上了新兴产业的外衣,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行业过剩情况下,照样遭遇滑铁卢。为此,一些业内企业焦急难耐,纷纷呼吁国家在政策、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尽管一些煤化工项目披上了新兴产业的外衣,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行业过剩情况下,照样遭遇滑铁卢。为此,一些业内企业焦急难耐,纷纷呼吁国家在政策、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观察各地发展迅猛的煤化工项目,业内“幼稚病”主要表现是3个冲动:一是对诸如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的盲目乐观型冲动,认为这些项目属新兴产业,在替代传统石化原料方面作用巨大,前景无限好,投入巨资就是投资未来;二是对拥有煤炭资源优势的自大型冲动,以为有了资源优势,便可天下无敌;三是被政府捆上地方GDP战车的壮胆自豪型冲动,认为一旦被纳入了地方支柱产业序列,今后将是“芝麻开门”一切无忧。


然而,正是囿于上述冲动,使得一些投资行为缺乏理性,忽略了综合因素考量,违背了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法则——供需关系。如果说价值规律决定了产品的价格,那么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供求状况,它决定着产品价格和市场景气度,市场并不会因为新而全盘接纳,明天可能大量需求的东西今天也不会照单全收。违背了市场法则,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正如当初顶着耀眼光环的光伏产业,在短暂的过五关斩六将的风光之后,现在却陷入低迷。可见,谁不对市场用心,轻视供求状况,市场就一定对谁无情。轻视导致盲目,盲目导致过剩。教训非常深刻,前车之鉴,殷鉴不远。


其实,煤化工项目屡屡“爽约”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市场法则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这就是:但凡有违市场法则的任何行动都难于奏效,偏离市场的行为最终还需市场来纠正。在这里,并不是说煤化工方向不对,因为结合我国富煤的国情来看,煤化工依然有着非常看好的前景,只是现在看来,在技术、工艺、设备等科技领域,在制造成本,以及替代传统产品等方面还欠成熟,政策扶持的痕迹还很重,还很难完全自由地在市场上参与竞争。


需要提醒的是,业内切莫将煤化工项目屡屡“爽约”的怨气发泄到融资难上。上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而这里所说的支持实体经济,一定是健康有序的行业和适销对路的产品,政府不会把宝贵的建设资金继续投向已经严重过剩的行业。因为扶持过剩不但挽救不了行业,还会制造更深重的灾难,是对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目前,国内货币投放的基本基调是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因此,对于一些过剩的煤化工项目,不要一味呼吁政策、资金支持,而要当心把新增资金继续沉淀到不知何时才能发挥作用的在建项目上,一些企业更要避免将有限的流动资金转投到这些遥遥无期的吸金项目上,从而加剧生产经营困难。


如此看来一些煤化工项目“爽约”未必是坏事,如若由此能让相关企业放平心态,冷静地思考一下现在,明智地规划一下未来,未尝不是好事。现在“爽约”,是为了将来不再“爽约”。

转自: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3/08/09/271576.shtml
 

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风铃网络采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