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136  祝永亮  帽子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风采 » 正文

崔宁:爱,助“折翼天使”再飞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0  浏览次数:149
核心提示:“现在每天与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感受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习惯了他们的吵吵闹闹、调皮捣蛋,看着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进步,而我也在他们点滴的进步中积累着经验,收获着喜悦。”崔宁告诉记者。
 

崔宁正在教孩子们“说话”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 “折翼的天使”,他们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但在他们的世界里,却有一群可爱的人,给他们感知万物的“眼睛”,给他们聆听世界的“耳朵”,给他们表达心灵的“嘴巴”,给他们探索世界的“头脑”,让他们的世界充满着阳光。这些可爱的人就是特教老师,崔宁就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42岁的崔宁是新疆奎屯市实验幼儿园的一名特教老师,已经从事特教工作11个年头了。11年来,她用妈妈和老师双重的爱,使67名聋哑孩子学会了说话,走进了课堂,49名智障、自闭儿童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深受每一个“折翼的天使”的喜爱。3月17日,记者见到了这位特教老师。

    “为了一声妈妈,我等了5年”

    11年前,由于工作需要,崔宁从一名幼儿教师转成特教老师。刚进聋儿语训部,崔宁曾感到迷惘、无所适从。

    聋儿学说话,首先要学发音,可他们的口、舌、唇不能很好地协调在一起,崔宁就从最基本的训练——舌操入手。记得有一次,她带聋哑孩子多多练舌操,一个简单的伸舌头的动作他都做不到,她就一遍一遍地给他示范,虽然孩子学得很认真,可就是伸不出来,崔宁有些着急。就在此时,她看见多多双手捏着舌头用力往外拽,那闪着泪花的目光好像说“老师,舌头伸出来了”。那一刻她愣住了,一把把多多搂在怀里。

    聋儿每学会一个音都需要老师教几十遍,甚至几百遍,要想让聋儿早日学会说话,就得多下功夫,根本没什么捷径可走。“每天早晨都坚持带聋儿做舌操、唇操、呼吸操、气声结合等基础训练;上午教聋儿学发音、学说词语、句子,下午再给孩子单训,做听力训练,摆舌位,定口型,强化发音。”崔宁说。

    崔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学习、理解句子,比如说“我想喝水、我吃米饭,菜好吃”等,在孩子们午睡时,她就开始琢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就这样,她通过不断摸索,结合以前掌握的方法,留心观察,大胆尝试,很快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聋儿康复训练方法,语训的效果和质量显著提高。有些过去一句话也不会说的聋哑孩子,几个月的时间就学会说话了。孩子们会叫爸爸、妈妈了,她就第一时间给他们的父母打电话,可当家长来到语训部时孩子却因害羞、腼腆而不肯开口,崔宁就将门打开一条缝,让家长在门口看、听,当孩子能清楚地叫出“妈妈”时,一位家长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崔老师,你知道吗?为了这一声妈妈,我等了5年啊!”

“努力没有白费,很有成就感”

    “打铁还要自身硬”。在教学中,崔宁独辟蹊径,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我经常带领聋儿到外面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给他们讲故事听。为了让聋儿多接触言语声,还录制了一些节奏舒缓、激昂的曲子,反复交替的播放,让孩子仔细听,辨别各种声音,剪贴制作图片挂在教室墙上。”

    “这些聋哑孩子很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也很容易失去自信。”崔宁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帮助孩子们重拾自信,崔宁让这些孩子们学跳舞。

    在舞蹈编排上,崔宁虚心地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编排好舞蹈后,由于这些孩子听不见,不好交流,只能用手势,孩子们刚开始根本就没办法领悟,崔宁只好一遍又一遍地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带着他们做。

    “你无法想像这是一个怎样的舞蹈课堂,因为他们听不见,我就得用力拍手、跺地板,让他们感受节奏。我还要一遍遍的示范,手把手地教,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孩子们的脚肿了,鞋破了,胳膊痛得抬不起来,可他们依然坚持着。”崔宁说道。

    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在伊犁州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孩子们表演的舞蹈《小小斗牛士》荣获一等奖。奖状并不会为崔宁带来什么名利,但对孩子们来说是人生路上重拾信心的关键。

    正因为孩子们身体有残疾,有许多家长都失去了信心,想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她都心急如焚,只能不厌其烦地鼓励、帮助他们。

    曼玉两岁多时,因药物中毒丧失了听力,父母既要忙于生计又要伺候老人、照顾年幼的儿子,根本无暇顾及曼玉,更谈不上配合老师的教育。而曼玉又处在语言康复训练的关键期,于是她将曼玉带回自己的家中,承担起老师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在她的陪伴下,曼玉的语言和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今她已经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小学了,每次见到她都会亲热地叫一声“妈妈”。

    “孩子这句‘妈妈’就让我很满足,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很有成就感。”崔宁自豪地说。

    “把爱给了他们,越活越年轻”

    2006年9月,为了打破残疾儿童康复单一的模式,更好地让其他残疾类型的儿童也能康复,特开设了一个培智班。作为一名特教教师,崔宁主动要求带这个培智班。虽然,她深知带智障孩子要比带聋哑孩子难很多、累很多,要付出的比聋哑孩子多更多。

    当一个个智障、脑瘫的孩子站在她的面前,每天要为他们擦鼻子、脱裤子、擦屁股、穿衣服、洗脏裤子时,她也曾苦恼过、动摇过,但有一件事却让她坚持了下来。

    记得班里有个叫飞飞的小男孩,因为智力发育迟缓,已经5岁的他还不会说话,每天就只惦记着吃饭,每天的康复训练对他来说没有丝毫进展,她只好用好吃的食品引导他,可吃完以后仍然是什么都不会,时间一长崔宁也没了耐心。

    有一次,同事和她开玩笑,装模作样地要打崔宁,正当对方举起拳头时,飞飞突然跑过来抱着崔宁,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哭着说:“不打、不打。”这一瞬间崔宁忽然体会到,自己平时对飞飞的点点滴滴,就像一条涓涓细流融入到孩子的情感中,他的哭声、他的保护,正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回报老师。此后,崔宁想的不是强迫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在生活中慢慢建立自信。

    崔宁细致入微地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班里有个小朋友玉玉受大脑影响不能很好地控制大小便。崔宁为了让家长能减少负担,每次遇到玉玉弄脏裤子时,就自己动手将裤子洗干净,然后用温和的口吻耐心地告诉孩子:“没关系,下次我们注意好吗?有什么事情告诉老师,我跟你一起解决。”温馨的话打动着孩子的心,在她的带领和引导下,许多和玉玉一样的孩子,自理能力都提高了。

    在这11年的特教生涯中,崔宁付出了很多但收获更多:她曾被评为奎屯市优秀残疾人工作者、自治区“十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中国文明网“我推选、我评议身边的好人”十月份“爱岗敬业”好人、“新疆第二届十大杰出母亲”奖、自治区“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伊犁州“第二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

    “现在每天与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感受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习惯了他们的吵吵闹闹、调皮捣蛋,看着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进步,而我也在他们点滴的进步中积累着经验,收获着喜悦。”崔宁告诉记者。

    “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越活越年轻。”崔宁有着非常善良宽容的心态,我们深信崔宁会在特教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也会有更多的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她也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帮助这些折翼的天使们,用爱给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转自:http://news.ts.cn/content/2014-03/20/content_9457140_2.ht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工信部备案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