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一个重镇。人们经过漫长的旅程到达这里,稍作休整,然后踏上更为漫长的旅途,他给古往今来的旅客们增添多少温暖和慰藉。这里是和田美玉的故乡,这里是哈密瓜和葡萄的故乡,这里是新疆地毯和丝绸的故乡,这里是刀郎木卡姆的故乡,这里还是切糕的故乡,这里是南疆。
巴扎上,制作烤串的母女。新疆女孩以浓眉为美,从小母亲就会用乌斯玛草为女儿涂眉。连眉描得越重,说明母亲希望女儿嫁在离家越近的地方。
去南疆,必须深入大漠。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昆仑山脉,是个漫长的旅途。一路人烟稀少,满目戈壁沙漠。除了龙卷风偶尔卷起柱状风沙犁过的戈壁沙滩,这里一无所有。
赶路已经是夜幕降临。饥肠辘辘未及看风景,直奔城里最有特色的餐厅。
馕加烤肉,是当地最常见的主食。馕是极耐储存的食物,可以保存半年不坏,是当年丝绸之路带上旅途的常见干粮。
在南疆,最常做的一件事,是蹲在尘土飞扬的巴扎门口,吃个油滴滴硬邦邦的馕夹肉,然后继续赶路。
这里的水果,也因为地处亚寒,气候干燥,反而分外清甜,葡萄、桃子、杏、无花果、哈密瓜、西瓜,统统让人难忘的好吃。
巴扎日,街上热闹非凡,整个城市都像是一个欢乐的集市。
在这里的早餐,一大碗街头手抓肉必不可少,里面加了洋葱、羊肉、胡萝卜、番茄等等许多,金黄诱人,一碗可以饱到下午。
虽然地处荒漠,却是个物产丰富,文明繁盛的地方,除了地毯、铜器,这里还盛产手工制作的艾德莱斯丝绸,在每位维族女性的头巾和衣裙上飞扬。
在巴扎上,祖母为孙女挑选试戴耳环,这是一个热爱美丽的民族。
这里还盛产各种干果、葡萄干、核桃、杏仁等等,是制作切糕的主要原料。
地毯店里的老奶奶,带着据说是世界上最小的帽子,在当地叫“太力拜克”。配上“派里间”式长衫,是当地最有特色的女性装饰。
维族大叔弹奏着高高的弹拨尔走过清真寺,这里的乐器和各种手工艺品,手工复杂,造型精美,充满异域风情,或许是中国如今手工艺品最丰富的地区。
这里街头卖鸡蛋,都用炭火烤熟,与内地用水煮不同。
茶叶,在这里被称为“茯砖”,当地的丝绸、织造、造纸等手工业的兴盛,预示着这里与中原血脉相连的关系。
这里的玉石市场,一望无际,人声鼎沸,随便仍在路边的一块顽石,都可能价值连城。
玉龙喀什河动感的皮山克里阳,就是著名的和田地毯之乡。这是一种极度耗费手工的产品,通常一张普通的地毯,也要几名女工耗费几个月才能完成。
一丝不乱,静心耐烦,才能成就神奇和完美。这是机器织造所无法替代的手工魅力。这种魅力,在中国越来越少了。
洛浦吉亚乡,艾德莱斯丝绸制作工坊,婆婆在为蚕茧抽丝。唐朝年间,和亲的公主将蚕桑籽种藏于发中,带入于阗故国,即今天的和田,才有了南疆的丝绸盛产。
手工织造染色的艾德莱斯丝绸,轻柔飘逸,色彩如云霞般美丽,是每位到和田的女游客的必买品。
来南疆,当然不能忘记去探访刀郎,刀郎木卡姆,这是一种慷慨激烈的塞外吟唱。歌舞的意义都十分单纯、十分简单,要生活得快乐,就唱歌跳舞吧。
原汁原味的刀郎歌词,多是满含深情的内心道白:“我被情火烧死也无妨,和你见面是一生的心愿;不见你是我用是的遗憾,愿望破灭心极伤。”毫无顾忌,直陈心扉,爱到热烈之极。
在南疆随处可见葡萄架,经常可以在街头看到的葡萄干。这里来来往往全是特有的毛驴车。随意走进了一个家庭,美丽的维族少女很热情,语言不通,她指手画脚半天后爬上葡萄架摘了一串送给我,那滋味至今记得。
南疆是非常友善热情的地区,关山万里,种种信息不畅,它让很多人对这里充满神秘感。希望未来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这里。
注:本文来源于“刀郎部落”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