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136  新疆  帽子  祝永亮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那鼎浩的“面人”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31  浏览次数:79
核心提示:面塑流行于我国的大江南北,特别在华北地区的民间尤为盛行。面塑是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后,用简单工具加工,在手中几经捏、搓、揉,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做出一件件五彩缤纷的动物、花鸟、人物作品
 
“方寸之间,方显大世界”的意境在那鼎浩的面塑作品里表露无疑。

    中国的面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了文字记载,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塑,又叫面花,是民间节日中作为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物品或标志而出现的一种食品,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等不容忽视的实物资料。

    面塑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制作工具和使用材质简单、分布广、种类多、内涵丰富,浑厚夸张的造型能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人们生活、信仰、文化的载体。而带有浓郁新疆风情的面塑,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其中,新疆面塑传承人那鼎浩的手艺在新疆面塑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

    耳濡目染,倾心面塑

    39岁的那鼎浩从孩提时就开始接触面塑,30多年的不离不弃,使他对面塑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

    谈及与面塑的渊源,就要从那鼎浩的幼年时说起。儿时的那鼎浩总是盼望着过年,甚至幻想过每天都能过年,因为每到年节时,他的母亲就会用面捏一些小物件,如动物、花朵、铜锁、蟾蜍等作为祭祀祖上的贡品,有时也会捏一些婚庆嫁娶时的礼品。

    若是有了多余的面,便会给他捏一些兔子、老虎之类的可爱小动物当做玩具,每次拿到这些活灵活现的小动物面塑,他都高兴的手舞足蹈,这些逼真的小动物,自然就成了他向小伙伴炫耀的“宝贝”。那鼎浩告诉记者,他听母亲说,做面塑的手艺传承于他的曾外祖母,也算是世代相传。在母亲的熏陶下,那鼎浩渐渐喜欢上了捏面人。

    或许是小孩子天性使然,那鼎浩对很多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曾把家里的面粉拿出来和成面团,开始了自己的面塑作品“首秀”,但是由于配方不正确,导致面塑第二天就出现裂痕。

    看着自己第一次费尽心思做出的“惨不忍睹”的面塑,那鼎浩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仿佛失去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一般。如今,那鼎浩对待自己的每一个面塑作品,都会用心地呵护。

    那鼎浩说,那时,他时常会拿出面团捏几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有时候,他也会在电视上看面塑名家制作面人的资料片,被画面中那些色彩绚丽、栩栩如生的面塑所吸引。

    那鼎浩对面塑的情缘从未间断过,并一直为之努力着,上大学时由于没有面塑专业,那鼎浩只能学习与面塑稍微有点关系的实用美术专业,毕业后他开了一家设计室,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虽然收入稳定,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他钟爱的面塑手艺。凭着对面塑的“情有独钟”,那鼎浩毅然决然选择了关闭设计室,创办了如今的面塑工作室。

那鼎浩认为,面塑的表现形式不应拘泥于传统人物形象,而应该有所创新。

    爱不释手,钻研面塑

    面塑流行于我国的大江南北,特别在华北地区的民间尤为盛行。面塑是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后,用简单工具加工,在手中几经捏、搓、揉,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做出一件件五彩缤纷的动物、花鸟、人物作品。

    做面塑,不仅是对制作人塑形基本功的考验、对大众审美观的把握,还是对其文化积淀的考量,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面塑对象的背景、个性、动作和神态,才能进行精准的刻画。

    “以前我也经常琢磨着,平时看起来软呼呼的面团,是经过怎样的程序才能把它变得如此色彩斑斓、惟妙惟肖呢?又是用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保存数百年都完好无损呢?”那鼎浩说道。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鼎浩通过查阅制作面塑的各种书籍、资料,经过反复地尝试,才慢慢掌握了制作面塑的独特“秘方”。

    “捏面塑用的面可称为‘三七分’,就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掺和而成,再添加适量的蜂蜜、甘油等配在一起;用水粉、水彩等颜料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然后蒸熟,再做成形态各异的面塑。”那鼎浩毫无保留地向记者讲述着他制作面塑的“独家秘方”。

    那鼎浩说,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面塑虽然不能食用,但是不容易腐烂、破裂,并且可以长期储存,具有很强的观赏、收藏价值。

    说到面塑,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历史。新疆面塑也有很悠久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唐代永徽四年的面制女俑头和男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新疆各民族文化艺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特点,使得新疆的面塑题材丰富、面塑形象朴实逼真,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经过那鼎浩的潜心钻研,一个个俏皮可爱的葫芦娃、端庄婉约的仕女、慈眉善目的菩萨以及飘逸洒脱的嫦娥随手而出,各种造型迥异、憨态可掬的人物、动物、植物等传统面塑就此诞生了,并且满满当当地占据了他的整个工作室。

    独特新疆风,韵味十足

    有一次,那鼎浩去木卡姆宴会厅吃饭,看到新疆少数民族画家哈孜·艾买提的巨幅油画《木卡姆》,画家的画笔将每个演奏者如痴如醉的神态都描绘的淋漓尽致,这幅大气磅礴的精美画卷充分展现了新疆维吾尔音乐会的恢弘场面。

    那鼎浩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面塑的表现形式不应拘泥于中国传统人物形象,而应该有所创新。“如果我能用面塑的形式把十二木卡姆和新疆本土的风物人情表现出来,就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新疆。”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那鼎浩就得到了家人的赞同与支持,父母一边帮他查找资料,一边帮他用竹签削制演奏木卡姆的乐器,他就以哈孜·艾买提的画作为范本,由于要考虑到面塑的一些材料限制,在制作的过程中也相应的作了一部分调整。

    那鼎浩在家人的帮助下,历经半年,终于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十二木卡姆》面塑作品,并获得深圳文博会“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

    那鼎浩说,在创作人物面塑作品时,最难的环节就是人物的眼神,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点睛之笔,甚至可以决定一件作品的成败:“要‘形神兼备’,而人物面塑又是静物,很不好把握,要通过人物面塑的眼睛来读懂他的内心,或喜悦、或悲伤,这样的作品才算是佳品。”

    由于生在新疆、长在新疆,那鼎浩的面塑作品也渐渐融入了新疆特有的民族元素,带着浓郁的新疆味儿。但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创作灵感,那鼎浩还经常去内地或南北疆等地采风。

    《三桥烤肉》、《山西巷那时候的事》、《和田姑娘》、《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小花帽》、《乡村美发师》、《抓饭熟了》、《杏黄时节》、《玉石巴扎》、《摇篮曲》等鲜活的作品,都被那鼎浩以面塑的形式定格,让作品融入了更多的新疆元素。

    那鼎浩告诉记者,面塑作品的造型要完整饱满、略有夸张,而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那鼎浩就是通过一个个鲜活逼真的面塑作品,展现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质朴热情,新疆风情的绚丽多姿,社会生活的和谐美好,它既是一件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也是诗画边疆的真实写照。

    现如今,那鼎浩的面塑工作室已经成立5年多了,先后有近200人跟他学习过做面塑的技艺,2012年,那鼎浩还被选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

    “面塑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因为面塑技术不容易掌握,所以真正从事面塑工作的人并不多,所以我希望能把面塑艺术推广出去,发扬光大。”那鼎浩说道。

    那鼎浩表示,今后,他除了创作传统面塑作品外,还将继续深入挖掘以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场景为题材的面塑作品,把“方寸之间,方显大世界”的意境表露无疑,把新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通过面塑作品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认识新疆,让这一项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