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东莞,大概是一年里最宜人的时节,不仅宜于喝茶休闲,也宜于工作交流。
记者在东莞停留期间,每日早上,入乡随俗喝过早茶,便去采访此地资历深厚的台商。所见如叶宏灯、郭山辉诸公,都是见识广博的台商精英,曾任或正在担任东莞台商协会的会长,张汉文先生更是今年成立的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简称“台企联”)的首任会长。我们的采访,不出历史、现实与未来三题,而他们则往往侃侃而谈,其儒商风度、见识谈吐都给人极深印象。
谈话中,东莞台商20年来的风雨历程一一闪现,而对未来道路之忧郁与自信,亦蕴含其中。记者需要做的,更多只是撷取和整理。
以下所记,便是这次东莞之行中的片段。斯人斯景,斯物斯情,虽然无法确切表达,但不妨让文字勉力做一挽留吧。
台商在东莞的悠悠岁月
一幅东莞台商的生活图景
“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东莞台商一天的生活:早上爬山跑跑步;回来吃一个营养早餐;之后先生到东莞的大楼里上班,太太送小孩去台商子弟学校上学,然后太太到东莞台商会馆活动室去学插花、弹弹古筝;等到了中午,她去先生的办公室考察一下,一起共进午餐;下午到台商医院做一做保健……”
在空旷的大办公室里,现任东莞台商会会长郭山辉向来访的记者描绘起一番未来东莞台商的日常生活。而这般规律、安定的生活,至少部分已经成为现实了。唯一所欠缺的,是即将动土开工的东莞台商会馆。按照郭先生的讲法,东莞的台商,要为东莞留下一个“足迹”,把台商会馆做成一个地标性的建筑,以后也可以作为台商的展览、商业、办公各种服务配套的综合性大楼。现在的设计为68层,高289米。
常常听人说,东莞是“小台北”。郭先生笑言,哪里止于“小台北”,简直“小台湾”嘛。最早一家台商1988年落户虎门镇,20年过去,到今天有很多人已是子孙三代都居住在东莞了。“长期在此居住的台商有10万人。”郭先生说,“大概会有十分之一的台商留在大陆过年。我们在东莞有一个完整的生活圈。”
为什么是东莞?
这个“完整的生活圈”来之不易。台商在东莞,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得到今天这个局面。未来的历史学家在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也许会从移民与融合的角度入手,来解析几十万台商从台湾来到珠三角经商、继而定居生活的现象,其间,必定既有经济的推动,又有文化的认同。东莞台商会秘书长赵维南到大陆已经10年,对这段历史有亲身的经历、也有较全面的了解。他评价说:“当年,东莞是很多台湾商人在事业上的"第二春"。台湾遭遇了经济萧条,正好祖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于是不少台商陆续地进来。许多台商是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结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来还只是小本生意,现在都是做成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大公司了。”
记者问过好几位台商,何以是东莞这个地方成为了大家的选择?郭山辉先生回答说:“当时,台湾要转型升级,朝高科技、服务业发展,已经不太适合制造业。用工多的,渐渐无法生存,只能转移。我们选择到祖国大陆的南方。东莞当时连高速路都没有,但是政府非常欢迎台商来投资。大家投石问路,结果一看非常好。这样就带来一个群聚效应,人越聚越多。产业配套的生产链来了,家属和日常生活也跟着转移到东莞了。于是东莞成了适合台湾人长期居住的一个地方,台湾商人和东莞社会也形成了良性循环。”
“回祖国大陆定居是迟早的事情”
一样的文化,一样的语言,生活习惯也都一样。东莞的一切都让台商们觉得适应起来比预期的快。台商的到来也改变了东莞。赵维南说,刚到东莞时,东莞“还是个农村”,“那个时候,台商们还经常搞一些街头义务清扫活动、爬山顺便拣垃圾,现在再看东莞,已经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大城市。”
东莞的创业生涯已经让很多台商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一位台商说:“回祖国大陆定居是迟早的事情,不是好多人都去云南定居了吗?在台湾,打开电视到处就是政客们的口水战,真不想看,让人心寒啊。”
台商协会:团结台商迎接挑战
东莞台商协会已有14年历史
东莞之行,最重要的采访内容之一,是关于东莞台商协会。
大陆台商,最为密集在江苏昆山和广东东莞两地。人言道:全国台商三分之一在广东,而广东台商三分之一在东莞。东莞台商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起步较早,很早就发展了自己的“互助组织”——台商协会,这已经是14年前的事情了。东莞长安镇台商分会的会长曾献明说,他已经在着手写这14年以来的会史。
台商协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为台商营造了一种家的感觉。他们办起了台商子弟学校,要集资盖起东莞的地标性建筑台商会馆,和广东医学院联合兴建的台商医院马上也要完工,协会还组织各种进修、休闲、娱乐活动,协会领导下的青年委员会,让台商子弟学习大陆的语言、文化,在青年进入社会之前为之提供一个观摩、实习的机会。
台商协会要团结台商迎接挑战
不仅如此,台商协会更是一个团结台商迎接挑战的机构。
曾经担任第二、第三届东莞台商协会的叶宏灯先生说:“早先成立台商协会,目标在于如何引导台商适合东莞环境,包括刚来大陆,有很多人身安全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台商协会也有一个转型,国家开始完善法制、规范市场,台商协会引导台商从事合法经营;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台商协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台商往一个有竞争力和永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采访中,不少台商会有一些抱怨,和香港商人、韩日商人比较起来,台商的处境最微妙。“香港商人,是"自己人",有什么问题就向特别行政区政府报告;韩日商人,是"外国人",也有一条两国政府间的外交渠道。而我们是台商,我们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渠道。”连在大陆极有影响力的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的会长张汉文先生也这样说。不过,好在还有各地的台商协会与台办,在为台商的利益出谋划策,做了不少工作。
狮子和羚羊,都必须不停奔跑
今年以来,加工贸易政策方面的调整,的确已经触动了不少台商的利益。在张汉文作为发行人的月刊《台商》中,有文章指出,“今年是台商重新洗牌年”。文章直陈困难说:“在广东东莞、深圳及其它珠三角地区,有85%以上的台商已感到了产业转型的压力。……原地转型,缺电、缺人等痼疾仍然存在,地价、环保标准、工资成本等新问题又接踵而至;转移别处,将面临物流成本飙升、配套服务薄弱、招工困难等困扰。”人们认为,洗牌已经在所难免,问题只在于如何洗牌。
《台商》杂志的总编辑李晓庄喜欢讲一个“狮子与羚羊”的问题,狮子和羚羊虽然强弱判然,但是都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越跑越快,才能避免一个饿死或一个被吃掉的厄运。这个故事里,表露出来的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很多人,其实是在危机感中成功的,很多企业也是在这种危机感里发展壮大的。在今天这个当口,重提狮子和羚羊的故事,对众多台商来说,的确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20年前、10年前相比,台商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仅能认识到变化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去“奔跑”,去适应,去迎接已经到来的挑战。
走进东莞台商子弟学校
“这里是个风水宝地”
东莞市中堂镇潢涌区上一村有一座土地庙。在中国南方,乡人多有对土地公、土地婆的信仰,土地也是传统道教信仰体系中保一方平安、祈风调雨顺的神祗。我们所要拜访的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即坐落在土地神所护佑的地界。这也是中国第一所由台商创办、培养台商子弟的学校。
台湾商人叶宏灯在7年前创办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的学校选址,竟然与这一土地庙相毗邻。7年之后,当记者走进这座极具现代化风景的校园时,叶宏灯依然津津乐道于他无意间选中的风水。台湾人信风水,叶先生也不例外。今年,台商子弟学校有应届高中生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学深造,更让他觉得地灵人杰,因果如此。
和大陆所有常规的学校不同,东莞的台商子弟学校接纳的学生,从幼稚园到高三都有,1700多大大小小的孩子,一律实行寄宿管理。而学生的学历,也是两岸都承认的。叶先生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他带着记者参观学生餐厅、宿舍、图书馆、琴房和新落成的游泳馆,信步闲谈间,已经把学校的大概说得清楚明白。这所漂亮的大校园,不仅风景秀美如画,更给人一种安宁沉静之感。
“感恩是学生应该学会的”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这里似乎每个孩子和叶先生都是朋友,相遇时那声台岛风情浓郁的“董事长好”(对记者则问“客人好”),绝对不是员工对老板的口气,而更像是朋友之间的问候。
当然,“董事长”并不可以仅仅是学生的朋友,他还必须有坚定的办学理念。这位谦逊而自信的男子,对世界保有一份“感恩”之心,并着力于以此教育自己的学生们。“感恩是这里的学生们应该懂得的”;“书念得好还要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业和品德之间要维持平衡。”“董事长”如是说。在子弟学校里,孩子们从早上6点半起床,怎么刷牙洗脸整理内务,都有严格要求,人们相信,从生活教育中能够培养出高尚的个人品格;这里还有亚洲最齐全的拓展教育,注重生存能力的培养;当然,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这里更是被奉为圭臬。
在参观到学生餐厅的二楼时,叶先生指了指一片被单独隔开的用餐区,这里的餐桌都是统一的八仙桌,他说,这里是高三学生用餐的地方,八仙桌在我们民族传统上,是成年人才能入座吃饭的台面,我们要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的孩子,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学会担起对这个世界的责任了。
叶宏灯是个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好奇的人。他38岁来东莞创业、赚钱、当大老板,也做过东莞台商协会的会长,到今天18年过去了,按照他的说法,“把人生最精华的部分都留给了东莞”。直到7年前,他推掉生意,创办学校。“办完学校后,我觉得没有遗憾了。”叶宏灯对记者说。
“两岸大爱造就的校园”
其实,最初的办学也是出于要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由于许多台湾企业的干部都是轮调式的,后方要稳定,家属要带来,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两岸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要消除掉。现在学校集两岸之大爱,发展起来,孩子们有地方上学,而且教学条件还很好,家长们也就放心在这里工作,心理距离自然缩短了。”叶宏灯说。如今,来到东莞的台商、台干和从前有所不同,早先的经济动力与文化认同渐渐已经转化为一种有落地生根的趋势。学校因此也越办越好。现在学校的学生已经饱和,每到周末,能看到不少在东莞定居的台湾老太来学校接孙子。叶先生说,“这就是和谐的融合啊。”
在学校图书馆里,有一些手掌大小的人物模型,是代表着中国56个民族的不同风情,大概尚未收集完。不过,透过这些小小模型,就能看到,人们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向往。
“老爹”张汉文的故事
作为皮鞋生产商的“老爹”
张汉文在东莞台商里大名鼎鼎,台商们呼之“大佬”,又或者“老爹”,后者是更亲切的称呼,有点台商“大家长”的味道。
在他的制鞋厂里,我们见到了这位高大、精神的老者。这次采访东莞台商,大部分时间都是走访于台商们的工厂,东莞台商会的谢庆源会长、大领山分会会长傅维山、虎门分会的赖新煜会长……如果平时没有什么大事的话,他们多半都会在自己的工厂里工作,台商的努力与勤奋,由此可见一斑。张汉文也不例外,尽管社会事务众多,但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商人身份,他自言曾经在某个开会的场合,带上自家工厂制造的皮鞋,去做推销。“我跟他们说,大家要重新认识到什么叫高科技。你们看这双鞋子,里面就有高科技,有很多的科技含量。多么高的电压下,不导电,500公斤的东西打到脚上,脚不会受伤,这是不是高科技?这种鞋在国外要卖到三五十美元呢。”
为台商利益鼓与呼
“老爹”1990年回到大陆,至今已经17个年头了。除了自己的生意,他还要奔波于两岸各地,广交朋友、广结善缘。
尽管这么忙,他还要在《台商》杂志上撰稿,为大陆台商的利益鼓与呼。据统计,截至2007年7月底,大陆批准台商投资企业共73000多家,台商的实际投资447亿美元,台商为祖国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张汉文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组织有效的沟通渠道,“积极为台商争取更多权益”。前不久,台企联刚刚成立,就在广东开第一次座谈会,张汉文会长发言表示,广东台商人数多,起步早,遭遇到的新老问题也最多,台企联这个服务机制既然已经全面启动,就应该切实地把台商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事情,及时向中央有关部委反映。
两岸和平才是最终的福祉
张汉文自言,岁月不饶人,家中孩子们都劝自己不要“玩”了,该在家颐养天年。不过自己却感到“责任未了”。
对于目前台湾少数政客的偏激行为,张汉文深表愤慨。他认为这只能“造成两岸关系更加严峻”。这般的逆势作为,不仅使得台湾经济日益衰竭,也使得台商的实力被不断削弱。
对于刚刚进行的中共十七大,“老爹”也有自己的解读:“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对两岸和平的呼吁,二是大陆从上到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决心和规划。”
“如何让两岸关系朝正面发展,台商具有微妙的桥梁作用。”张汉文坦言,“台商应重视自己的价值,担负应有的责任,为两岸和平尽一己之力。只有和平,才能有利于两岸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台商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