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种背景下,本报推出大学生择业策划报道,期望从不同角度,更清晰把握和审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相关症结,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用人单位喜欢复合型人才
提起应聘,大学生们有说不完的委屈话,他们感觉招聘单位在聘用他们时,有时是故意挑剔、找毛病,而招聘单位却对记者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那么,作为用人单位,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呢﹖在招聘会现场,记者和用人单位做了面对面的采访。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的徐春接受采访时说,当今企业在招聘中最理想的人才就是专业成绩出色、能力过硬、社会经验丰富,还需要综合素质可能高一些,比如说,像知识储备、策划水平、社交能力、形象气质乃至纪律观念等等都是企业所看重的。所以说,企业欢迎复合型人才。
一家外资企业的经理在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求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既要能胜任我们公司的工作,还要是个‘多面手’。我们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能力,只要其社会经验丰富,企业团队意识强,就是理论水平差点也没有关系。这就是我所要说的,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大学生。”
记者先后在8家招聘单位的采访中得知,企业需要的大学生是复合型人才的大学生,都愿意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才华、展示能力的平台,也都愿意不惜重金去寻找。但8家招聘单位在和记者的交流中却斩射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应聘的大学生,应更多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熟悉招聘单位招聘用途,以便多给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这样不但不误己也不会给招聘单位空添不必要的麻烦。
用人单位眼中的大学生
“出身”其实不重要
记者:当大学生跨出校门时也就意味着价值将被重置,而考量其价值的力量来自市场。可以说,用人单位手里拿着毕业生的市场尺度。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当今是用人单位而不是大学校长们在重塑社会的用人观和人才观。从这个角度看,怎样的大学生更能得到市场接受﹖
闫清阁?陕西奥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能考上名牌大学表现出一个学生的智慧水平,这一点需要被认可,但不意味着在实际工作中就能胜任,这个结论也是在历年来招录毕业生中得出的。事实上,专业和学校都是次要的,企业比较看重的是一个人是否聪敏,对工作和求知是否充满热情,能否适应企业文化。无论是“对口专业”、“名牌大学”还是“出色的工作经验”,最终都要去和薪水寻求对称。对称不起来,用人单位迟早会让打铺盖卷,因而反映到现实中只有一句话,让工作业绩说话。
李书印?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近视回归镜发明人?:专业﹖学校﹖职业经历﹖都重要又都不重要,真正的水平还是要在工作中表现。一个人在公司有什么工作成果,是蒙不了人的。一定意义上,“第二身份”系出名门的,就等于长了张漂亮点的脸,不能一锤定音,招聘并不是一日定终生,越渐灵活的用人体制下,企业一环扣一环的生产流水线是检验人才能力的“产品检验关卡”。
证书不等于高薪
记者: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担忧,进入工作岗位后,以往所学的专业用不上,在他们看来,似乎就很难施展才能,毕竟薪酬高低是以大学生的实际业绩来定夺的。现实中,这样的几率是不是很大,如果失去专业,会不会影响到大学生在企业的发展﹖
李书印:从现实层面说,跨国大企业更愿意致力于把一个可造之才培养成合乎企业需要的员工,他们并不看重专业,如果不是岗位特别要求,一般首选专业的多是还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他们希望马上录用上就能切合企业需求。我个人就不愿意受专业限制,最早从事近视回归镜研发时,所学的专业是机械制造,转入生物医学方向深造也是几年前的事情,因为做进一步研究需要掌握更多专业背景。很大程度上,专业和证书仅仅是一个客观说明,不能作为选择岗位的前提,更不能用来佐证持有者的能力。
本文共分 [1] [2] 页
- 下一篇:推荐的5种最佳的求职方法
- 上一篇:毕业生求职高峰来临 找工作到底有哪些好渠道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