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内就业观念的变化,韩国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短缺问题,缺口为55万左右,其中,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水产业和农畜业劳动力缺乏尤为严重。目前,韩国主要通过产业研修制、雇佣许可制和访问就业制从亚洲各国引进劳动力。由于中韩两国政府尚未签定《劳动力派遣与谅解备忘录》,中国公民还不能通过雇佣许可制进入韩国。
新加坡:新加坡是中国对外输出劳务的第二大市场,中新劳务合作十分密切。中国在新劳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海事,以及空乘、医护、幼师、餐饮等行业。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相同,加上中国工人技术好、效率高,在新加坡外劳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颇受雇主欢迎。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一方面严格加强对外国工人的管理,一方面逐步放宽各产业引进外国工人的配额限制,同时通过调节劳工税来控制引进外国工人数量,使外国工人流向那些真正需要的产业和企业。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由劳务输出国转为劳务输入国的,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不同行业引进外籍劳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建筑业和制造业对国外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步减少,服务业和种植业的劳工需求呈上升趋势。此外,船运与再保险业、旅游业、教育与保健服务业、码头与航空业也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外来劳工。目前,马来西亚并未对中国开放劳务市场,因此,中国在马的劳务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
三、非洲市场
近日,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先后发表报告,对非洲经济发展前景进行预测:2010年前,非洲经济将以年均超过3.7%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21世纪前25年,多数非洲国家的年经济增长率有望保持4%~5%的水平。联合国《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说,2006年非洲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增长率可望达到5.5%。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对非洲引进外籍劳务将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非洲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加更是为中国的劳务输出提供便利条件,中国在非洲的建筑劳务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5年,已达到8.2万人,占同年中国在外总人数的14.5%。但是,许多非洲国家政局不稳,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工资待遇较低,制约了中国对非洲劳务输出的进一步发展。
四、拉美市场
2005年,拉美地区的GDP总额为23000亿美元左右,2006—2010年是拉美地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年经济增长率将为达到3%~4%,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无疑将为对拉美地区的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然而,不少拉美国家主要依赖原材料出口,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新增就业岗位劳动条件差,收入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许多国家对外来劳动力实行用工人数、工资额度以及工作签证等方面的限制,加上拉美路途遥远和文化差异,使得中国对拉美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工程承包领域,纯劳务输出较少。
- 下一篇:参加招聘会注意事项
- 上一篇: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