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农村就业问题的专家、厦门大学博士李闰华认为,大部分中国人从在自家“一亩三分地”耕作,到离土不离乡,创办乡镇企业,再到走进大城市打工,面向国际市场就业,中国人的就业半径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里不断扩大。
李闰华用“就业半径五级跳”来形象地概括这种变化。他说:“第一级是传统的‘一亩三分地’就业;第二级是离乡不离土,创办乡镇企业;第三级是走入城市打工;第四级是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就业;第五级是进入跨越时空的‘网络就业’‘电子商务’阶段。”
就业半径的扩大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变有密切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约1200万个。
就业半径的扩大同时也孕育着就业观念的变化。2003年以来,各地不断出现外出务工农民返乡,重新耕田种地,搞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情况。“外出打工,回乡创业”成为新时期农民发展的主要理念。
十七大代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大岭山屯党支部书记邹存亮说:“过去进城打工是为了谋生,如今不少人回乡创业,看重的是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乡统筹发展等一系列崭新的观点。”
与就业半径密切相关的是创业领域的不断扩大。从各地高校普遍开设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辅导课程,到各城市、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从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到大学生创业交流会,创业的“热情”使就业半径的“张力”尽情拓展。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钱宗范认为,随着“十七大”报告中“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逐步落实,简单的就业半径将逐渐让位于“创业半径”。
不少学者认为,要完成从“安于现状”到积极创业的角色转变,政府、政策和环境的支持尤为关键。政府政策支持、银行金融扶持、税收减免鼓励等一系列措施手段,都应该得以切实有效地贯彻。
今天(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9月1日,今年的495万名高校毕业生已有351万人实现就业。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比2006年增加82万人,是毕业生总量和增量最大的一年,就业任务很重。王旭明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人。
为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江西省政府最近确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全省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全省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指标。
今年以来,山东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截至9月底,共培训农村劳动者35万多人,有组织输出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前培训率达到85%以上,一大批农村劳动者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