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网讯)阿图什市松他克乡人擅长经商,有4170人走南闯北,其中2450人在境外做生意、办企业。这些人富裕后纷纷回报家乡,修路打井助学,扶贫济困助残,在当地赢得美誉。
一
这个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十几年来一直达99%,考上高中、大学的已有5800名,在全市名列前茅。冬天,每个乡村学校教室都很暖和。这与外出经商者的努力分不开。
赛皮热·阿吉去年又为买谢提村小学送去几吨煤,几年来他一直在做这件事。她是这个村最早外出经商的人,如今在阿图什市开饭馆,年收入几十万元。富裕起来的她没有忘记村里的孩子们,每年入冬后,都要给村小学购买煤炭和越冬物品,还为市一小、四小、中心幼儿园等捐款捐物。
她还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村上的贫困户阿西汗·买买提的丈夫早年去世,撇下10个儿女,生活十分艰难。从1987年起,赛皮热·阿吉就开始帮助这个家庭。孩子们不愁吃穿,也不为学费犯愁。在3个孩子考上大学后,赛皮热·阿吉又承担起他们的全部学费。几年下来,学费累计10万余元。
亚喀巴格村的艾比布拉·卡德尔设立的“助学奖”,在当地也传为美谈。他在境外做生意发了财,前年回村设立了一个奖项:全乡10个村的贫困生,只要考上大学,都由他提供大学期间的所有学费。两年来,他为10名贫困大学生资助了6万元。
二
买谢提村的水泥路和路旁的路灯,与外出经商者分不开。
2007年9月,村民吐尔逊·买买提阿吉、依马木和吐尔逊江,自发出资3万多元,为村里5公里长的主要道路安上了路灯。
村支书米吉提·依明指着脚下的水泥路面说,这样平坦的水泥路总长13公里,村民为它起名叫“思乡路”。米吉提·依明兴奋地向记者讲起“思乡路”的来历。
从1993年起,村党支部发出“建设家乡、美化家园”的号召,动员富裕起来的农民和经商大户捐款修路。在外经商的农民得知后,纷纷出资修路,要为家乡作贡献。从2004年至今,全村主动出资修路的村民达55人,投入资金200多万元。依明江、卡热阿吉分别出资30万元修路,还出资50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3公里长的防洪坝。
松他克村的斯地克·阿吉木10多年中出资上百万元建设家乡。他早年出国经商,后定居沙特阿拉伯。从1996年起几乎每年回来一次,每次出资10万元左右为学校修教室,为村上修路、打井,帮助贫困村民买煤和农资,为松他克村、买谢提村和瓦克瓦克村打机井。
三
80岁的低保户乌热汗的破旧土屋已变成100平方米的新房,这是亚喀巴格村给她建的,而盖房费用中的1万元是由村上10家富裕户捐助的。老人笑眯眯地对记者说:“我这把年纪能住上新房,靠党和政府关怀,靠大伙儿的帮扶。”
村支部书记艾力·卡斯木说:“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村委会教育动员党员、富裕户帮扶贫困户,效果十分明显。”村里44户富裕户帮扶44户贫困户,不仅送钱送煤送粮油,还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
村民阿不都·松阿吉说:“回报家乡父老,积德行善,我心里特舒畅。”在党的开放政策鼓励下,他1993年到周边国家做布料生意。赚了钱后,2005年他和另一经商者投资300万元成立阿图什液化气有限责任公司,招用7名本村贫困户子女、12名原企业下岗工人,人均月收入800-2500元,还为所有员工缴纳三金。肉孜·买买提的父亲身体残疾,母亲无工作,姐姐上大学,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到公司工作后每月收入800元,逢年过节还有几百元奖金,家庭生活有了明显好转。
在国外办企业的艾比布拉·卡德尔同样情系家乡,他在哈萨克斯坦办了一个砖厂,招收家乡本村30个农民、内地50个汉族民工务工增加收入。村上特困户沙尼汗的儿子太外库里3年前跟着艾比布拉·卡德尔到砖厂工作,年收入达18000元,几年攒下几万元,使全家生活大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