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除锈  工具  铝合金  新疆  手套  雕塑  磁铁  帽子  山羊  武功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消防 安全 防护 » 正文

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状况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09  浏览次数:217
    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长,为移动支付业务创新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预计未来五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传统互联网。据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为2.68亿,2011年底为11亿,而截止到今年9月,已经攀升到了15亿,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桌面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最为重要的是,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还在加速。毫无疑问,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一直以来只见雷声不见大雨的移动支付终于迈向了快速发展的大道,也正在催生一个巨大行业的发展。Gartner咨询估计,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额将超过1715亿美元,移动支付用户超过2亿,从2011年到2016年移动支付将取得平均每年43%的增长速率。到2016年,移动支付将形成一个价值高达617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用户规模也将暴增至近4.5亿。而有其他全球的咨询公司则预测,到2014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额就可以达到1.13万亿美元。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的模式很多,早已突破了传统以短信(SMS)、网页访问或RFID等所限定的框架,主导方和参与方有卡组织、银行、运营商、终端厂商、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技术公司、商家等。甚至有人断言,移动支付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是交易的发起者,任何人也都可以是交易的接受者,交易互动将前所未有的便利、迅速。

    纵观全球移动支付的状况,不难发现,短信依然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移动支付技术,毕竟它的普及性和便利性使其成为移动支付最简单最基础的首选技术。而近几年以NFC(近场通信)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速崛起,而且,NFC也将是未来支付市场发展的重点。有分析数据表明,采用NFC的手机,销量在2012年将会出现井喷,与2011年相比销量将增长2倍达到大约1亿部左右。谷歌、苹果和三星三巨头都关注NFC的发展。谷歌表示未来所有的安卓手机将内置NFC芯片;微软计划在今年末推出的WP8平台中搭载NFC技术,苹果的iPhone4S也支持NFC技术。NFC技术的变种可能导致技术分化,而NFC的多样化也将增加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工作效率。

    移动支付产业涉及面广泛,是一个融合众多相关行业的新型产业。金融机构、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是移动支付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主导和参与者,这三方发展移动支付的状况直接决定了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商家以及消费者是移动支付产业中最主要的参与者。这五个因素共同构成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主要发展环节。

    2. 移动支付主要的商业运作模式

    当今移动支付基本上已形成了三种商业模式。第一种是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是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第三方经济实体,具有独立的经营权。其自己拓展用户,与银行及运营商协商合作,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消费者、银行和SP,并负责用户银行账户和服务提供商银行账户之间的资金划拨和结算。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是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可以平衡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的关系;二是不同银行之间的移动支付业务得到了互联互通;三是银行、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提供商以及SP之间的责、权、利明确,关系简单;四是对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的技术研发能力、市场推广能力、资金运作能力要求很高;五是有利于银行和SP之间交叉推广各自的服务。第二种是以银行为主体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银行需要为用户的手机将SIM卡换为STK卡,用户在手机可以直接登陆所在银行的账户,进行手机支付交易。此类商业模式产生的费用主要有数据流量费用,由移动运营商收取;账户业务费用,由银行收取;支付业务服务费用,由银行、运营商和支付平台分成。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是银行在移动支付业务上拥有移动运营商所缺乏的条件,即现有严密的支付结算体系和精确的信用管理技术;二是各银行只可以为本行的用户提供手机银行服务,不同银行之间不能互通,对移动支付业务在行业间的推广产生了限制;三是对终端设备安全要求高,用户需要更换手机或STK卡,也会造成用户成本的上升;四是移动运营商只负责提供信息通道,不参与支付过程;五是给SP造成不便,SP需要与多家银行进行连接。第三种是以运营商为主体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通过移动运营商来推动整个手机支付产业链的发展。移动运营商以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手机支付账户,用户所发生的手机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用户的账户中扣除。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是鉴于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优势,技术实现起来更方便;二是直接与用户联系,不需要银行参与,技术成本较低,但需要承担部分金融机构责任和风险,如果没有经营资质,将与国家的金融政策发生抵触;三是无法对非话费类业务出具发票;四是税务处理复杂。

    3. 移动运营商进入移动支付的背景

    在很多人的心中,移动运营商就只能做通信业务,好像与支付业务没太大关系,那应该是银行的业务,而事实却大大相反:运营商需要支付,甚至到了没有支付就不行的地步。与其他增值业务不同,支付本身是个公认的微利行业,运营商并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做支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营商首先是一个销售型企业,向顾客出售商品(如终端、电话卡等)和服务(通信服务)获得相应收入。为了销售,运营商建立了大量的营业网点,通过现金进行现场交易。随着社会发展,营业厅的职能必须要转变了。一方面,营业厅内要增设银行POS机和自助服务终端,支持银行卡刷卡交易,既方便客户也降低现金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要开通其他电子化的营业渠道,包括网厅、掌厅、短厅、语音服务等等,为客户提供更方便的购买方式。这一切都离不开现代化支付工具的鼎力支持。

    其次,运营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超亿元规模的收入,意味着数倍的资金流入流出,大到数千亿的基建投资、终端采购,小到几百元的代理销售、积分兑换,对支付能力的需求不一而同,不是传统的财务部门所能应付。一直以来,运营商按照资金规模的优先级进行先后财务处理,主要使用银行转账、汇票等大额支付手段,延迟结款现象比较普遍;现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小额短期付款和非自有资金结算,如终端销售、充值卡代理等,传统机制已力不从心,需要更灵活的支付工具。如果只有以上两类需求,那解决办法还是有很多的,不一定必须自己做,比如可以找专业的金融或支付机构进行合作。但是事实上这条路也不太好走。目前整个国内的电子支付还在起步阶段,主体仍然是银行,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运营商全方位的支付需求。虽然在部分领域,如营业厅银行卡POS、互联网支付等,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和具有良好商誉的全国性服务商,但是其他更多领域却只有零星的“非正规”解决方案。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在运营商集团总部反应偏慢的背景下,各省分公司往往自行引入五花八门的支付方案提供商,在满足自身部分需求的情况下客观上进一步造成了全局支付服务的混乱,使各省客户的服务界面和感知严重不统一。

    随着移动业务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一种更新、更迫切的支付需求走上舞台:移动支付。这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来阐述:

    第一,满足差异化竞争的需求。我国三家运营商提供的移动通信服务从产品层面来说并无显著不同,一直以来的竞争方式就是猛打价格战。而移动支付,特别是近场支付形式的“手机刷卡支付”,被认为是最具黏性的“杀手级”移动业务,且有日韩的成功案例作为榜样,因此中国移动高调布局,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国电信紧随其后,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推出了重量级的“翼机通”移动支付业务;中国联通也在效仿跟进。现在,“手机刷卡支付”已经成为运营商自创而行之有效的竞争型业务,必须长期经营下去。

    第二,符合产业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是运营商必须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布局分蛋糕、避免被旁落是这几年来讨论最多的话题。

    第三,从资金源构成来看,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迟钝,客观上迫使运营商不能依赖别人,必须创建“自有账户”运营体系,这是一条充满诱惑而异常艰难的路;但是一旦创造出来了,就很难放弃,会持续走下去。而且事实上,运营商确实拥有过很好的市场条件,有机会将自有账户做大做强的。

    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本质是为手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这是运营商的战略必争之地;但是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无人可以代劳,必须自己来建造。因此,三家运营商先后成立支付基地、支付项目组等专职机构。

    综上所述,运营商有明确的支付需求,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号令《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这为运营商进入移动支付领域提供了很好的金融政策基础,运营商均成立了独立的专业子公司,专职从事支付业务。

    4. 国外典型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状况

    手机支付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日韩迅速开展。到2009年底,日韩的移动用户有一多半已经成为了移动支付用户。从目前来看,国外运营商已经形成了三种移动支付发展模式,一是以非洲、东南亚为代表的“移动金融/货币发展模式”,它主要的特点是:经济较为落后,金融业务欠发达,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可以成功的取代银行卡和银行的功能,实现资金的收储、支付、转移和兑现,成为真正意义的手机银行。这其中以肯尼亚Safaricom和菲律宾Smart为代表。第二种是以日韩为代表的“近场移动支付发展模式”,它主要的特点是: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氛围成熟,运营商地位强势,用户有良好的终端定制消费习惯,便于手机近场支付业务的开展。同时是否有丰富的应用作为支撑其业务成功的关键。这其中以日本NTT DoCoMo和韩国SKT为代表。第三种是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远程与近场支付相结合模式”,它主要的特点是:金融业发达,信用卡业务发展成熟,手机现场支付业务发展相对缓慢。欧美运营商主要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全面发展移动支付业务。这其中以欧洲主要跨国运营商和美国的AT&T、Verizon、Sprint为代表。

    4.1 肯尼亚Safaricom的M-pesa模式

    Safaricom是肯尼亚最大的运营商,占据将近80%的用户市场份额。在接触最终用户方面,其覆盖程度远远超过传统零售银行,使得运营商能非常自然地将客户服务近乎于无缝地延伸到金融领域。

    Safaricom于2007年3月正式推出M-pesa业务,到2011年10月,M-pesa业务在肯尼亚的用户数已经达到1500万,其中活跃用户占比达到80%。Safaricom的M-pesa业务提供给用户一个比较全面的手机银行功能服务,实现了资金的收储、支付、转移和兑现的便捷、便宜、安全。在肯尼亚,有了M-pesa业务,转账、汇款、取现、为自己或其他用户的手机充值、付账、发工资、偿还贷款等等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这个业务最大的亮点在于,用户仅仅采用最简单的短信技术,只需要发一条短信就可完成转账,并且汇款人和收款人都不要求拥有银行账户,收款人持收到的转账短信即可到M-pesa代理点兑现现金,目前,M-pesa用户亦可以通过刷手机在合作超市完成付款。

    4.2 日本NTT DoCoMo的运作模式

    2004年,NTT DoCoMo采用FeliCa IC技术推出品牌为“Osaifu-Keitai”的移动支付业务。2005年,与三井住友合作推出“ID”子品牌的开放式移动支付业务平台。2006年,开发了DCMX移动信用卡业务。NT T DoCoMo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速,从2004年7月推出到2 0 0 9年3月,用户就超过3 0 0 0万户,在NTTDoCoMo手机用户中渗透率超过60%。到2009年3月,DCMX用户也突破了1000万户。NTT DoCoMo运营模式体现在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产业链各方合作良好。首先它统一了支付技术标准,选择在日本已经有广泛基础的FeliCa IC技术作为移动支付技术;其次,统一了商家标准,从而降低商家成本。此外,还通过注资的方式控制产业链,NTT DoCoMo先后注资银行,突破了小额支付的界限,并渗透到消费信贷业务中。为了确保移动支付的安全性,NTT DoCoMo规定消费额超过预存款和DCMX移动信用卡业务每笔消费超过1万日元都需要输入4位验证密码。用户可通过已注册电话或公用电话告知NTT DoCoMo锁定移动支付业务,阻止其他人使用。针对DCMX信用卡业务推出的定制手机中有指纹和面部识别功能,使安全性更高一层。

    4.3 法国尼斯移动支付模式

    2010年6月,欧洲推出“尼斯,移动非接触式城市”非接触式移动服务计划,采取开放合作模式。在法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项计划在移动运营商、银行、运输运营商和零售行业的配合下顺利进行,产业链参与方包括4家银行、3家运营商、1家公交公司,以及手机制造商和支付解决方案供应商等,法国非通信协会负责协调。尼斯移动支付业务统一品牌形象,方便用户使用,只要用户看到这一标志,就知道能在此使用移动业务或者该设备具备NFC移动支付功能。政府出面管理此项业务,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消除行业壁垒。统一技术标准和共享受理网络,有利于降低网络部署成本,加快业务推广速度。

    通过这项业务,尼斯人可以使用带有支付功能的移动电话享有票务服务(公交车和轻轨的车票)、信息服务(智能海报、城市旅游信息、公交车时刻表、商店优惠券和广告等)、消费优惠服务(商户消费获得积分、获得赠品)和身份服务(商户会员卡、身份识别功能等)。这项业务的业务模式特点是:银行、运营商、公交等统一技术标准,各自建立可信服务管理(TSM)平台,分别提供自己的核心功能,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TSM互联互通。其次统一移动支付品牌标志——CityZi。还共享商圈,受理网络共享,统一的利润分配机制和业务模式。

    5. 国外主要的移动支付企业

    5.1 Google Wallet

    谷歌联合花旗集团、万事达卡、First Data和Sprint推出了Google Wallet(谷歌钱包)服务,该服务可帮助用户通过手机完成支付。谷歌希望借此建立一个开放式商业生态系统,使用户通过NFC技术进行支付操作。Google Wallet的操作十分快捷,用户仅需要通过手机进行几个简便的操作即可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且十分安全。

    5.2 Square

    Square几乎是最近风头最劲的移动支付企业,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之一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在2009年底创立,目前Square每天处理300万美元交易。Square通过一个可以插入到iPhone耳机插孔中的小设备来进行操作,当信用卡在读卡器上划过时,就能通过一系列处理完成支付。目前Square已经获得两轮共计375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2.4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Square在近期获得了来自Visa的战略投资。

    5.3 FigCard

    FigCard提供的服务与Square类似,消费者只需在智能手机上安装Fig应用即可享用移动支付服务,商家则需要将FigCard的简易USB设备插入收银机或POS机终端来接受支付。FigCard目前已被Paypal收购,两位创始人也加入Paypal移动团队。分析认为Paypal希望通过收购FigCard将支付服务与本地商家结合并,引入以Paypal为中心的销售系统。

    5.4 Boku

    Boku确实是一个手机支付商,但它主要面向虚拟产品,因此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真正的“移动支付”。这家公司在2009年便获得1300万美元投资,目前总共募集了3800万美元资金。有数据称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6亿用户。Boku名声大噪的另一个原因是,去年年底有消息称苹果和谷歌正在积极竞购Boku,至少作价2.5亿美元,但随后这一交易并没有达成。

    5.5 Zetawire

    Zetawire是一家小型的移动支付公司(仅有2-4名员工),该公司拥有一项支持移动装置以终端对终端的方式进行支付的专利,似乎也正是因为这点被谷歌看中,于2010年将其纳入麾下。

    5.6 苹果

    苹果此前发布的iOS 6中,包含了一个新应用Passbook,立即得到众多果粉和非果粉的喜爱,仍在于苹果的平台服务理念。Passbook的两大功能也的确新颖且强悍。首先是用户各种电子票券的标准化整合,在一个有着天量用户的平台上实现。用户不用再带着厚厚的钱包,也不用出门特别去挑半年前在某家店得到的优惠券,通过扫描条形码,全部集中在Passbook中,管理非常便利,登机牌、会员卡、电影票、球赛门票、礼券和优惠券等,要什么就选什么,这恐怕对塑料卡片的制卡厂商而言是一个很不好的消息。集成的电子票券,在通过苹果的认证后,就能为消费者提供移动支付功能。二是票券与地理位置定位功能的结合。用户所到之处,能够自动显示附近商家的会员卡和优惠券等信息。例如,当你经过麦当劳时,Passbook就会弹出一条信息提醒你麦当劳就在附近,你可以使用相关的麦当劳优惠券和礼券,经过扫描与支付,从发现到支付的整个过程就在瞬间完成。

    5.7 亚马逊

    谷歌和苹果都加入了移动支付战局,巨头亚马逊自然也不甘落后。有消息称,亚马逊正考虑推出移动支付服务,允许用户在实体店里通过自己的手机来支付商品或者服务费用。显然亚马逊希望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线下交易,移动支付将会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对亚马逊来说NFC技术还可能应用于比价、扫描标签等多种场景。

    5.8 Sprint

    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正打算通过移动支付来吸引更多用户,除与谷歌合作外,Sprint也在积极构建移动支付网络。Sprint计划通过广告分成的方式获益。

    5.9 Isis
Isis由美国三家电信巨头AT&T、T-Mobile和Verizon无线公司在2010年联合组建,Isis是一个全国性的移动支付网络,提供针对智能手机和近场通信的移动支付业务。Isis同样提供基于NFC的支付服务,消费者只需在商家的读卡器上晃动带有NFC芯片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付款。考虑到它背后的三大巨头,Isis的成功几乎只是时间问题。

    6. 国内主要的移动支付企业

    6.1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是基于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通过手机支付账户进行消费、充值、转账、查询、绑定银行卡提现等电子商务操作,并进行相关业务管理的业务。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分为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两种应用场景。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自2010年5月商用以来,经过两年积累,目前已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注册用户超过6000万,年度累计交易额达250亿元,是2011年全年交易额的2.5倍。同时,结合用户消费习惯,中国移动推出了电子券、快捷支付等一系列用户喜闻乐见的电子化产品。在2010年认购浦发银行股份后,中国移动将与浦发在手机支付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6.2 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已经组建了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5亿。目前中国联通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个城市进行手机支付试点。中国联通已与中国银联、交通银行、广发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达成合作,在移动支付领域进行更多探索。

    6.3 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2009年11月成立了移动支付产品项目组,对支付类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和部署。为了应对新的发展形势,中国电信也成立了支付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业务涵盖移动支付、固网支付及积分支付等领域。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短期的目标是发展和保有通信终端用户,以增加用户粘性,最终建立拥有核心支付能力的商业模式。中国电信移动支付产品形态分为“翼支付合作类产品”与“翼支付自有账户产品”,目前已在全国不同省市陆续推出校企联名卡、公交联名卡、银行联名卡等翼支付产品。

    6.4 中国银联

    中国银联是国内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其角色定位于负责移动支付业务转接清算,连接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整合、协调电信运营商与银行等各方面资源。目前中国银联已经在七个省市进了移动支付的试点,推出了四种基于移动支付的产品,包括智能SD卡、双界面电信卡、贴膜卡以及NFC手机,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银联标准移动支付方式。之前中国银联还联合18家商业银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手机制造商等共同成立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

    6.5 支付宝

    支付宝作为国内在线支付的领头羊,在移动支付领域面临着来自上述国资背景企业的竞争。支付宝目前在移动支付市场的主要动作有,与国内最大手机浏览器UC浏览器达成合作,在后者中内置支付宝安全支付解决方案,令用户直接完成网购付费、手机充值等流程。支付宝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11家银行达成合作,共推“快捷支付”服务。支付宝还在多个手机平台拥有客户端。支付宝目前在该领域的主要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并对用户消费习惯十分了解。

    6.6 快钱

    快钱创办于2004年,是具有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风多种支付的第三方平台。跟支付宝、财付通不同的是,快钱不依托大型电商品牌来运营,也独立性更强。快钱的发展战略是,尽量避免与支付宝的竞争,减少对消费终端的业务辐射,转战商家市场。B2B战略定位以及个性化金融服务为其发展避开了来自银行与B2C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竞争。2011年9月推出的快刷,是快钱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移动终端载体,定位于B2B模式的移动支付,为企业提供电子支付结算方案和金融增值服务。截止2012年初,快钱有超过110万商户,涉及航空、保险、网购、物流、服装、教育等近20个行业,2011年交易额突破4000亿。目前占据第三方支付市场7.6%市场份额。

    6.7 汇付天下

    汇付天下2006年成立,一直专注在航空、基金等垂直行业,也因此积累了明显的领域支付优势。汇付天下盈利模式:同样是收取手续费,汇付天下重点盯住航空电子订票市场,解决订票资金流转不畅的问题。提供T+1的票款垫资服务,借此插入2000亿元规模的航空电子订票市场,目前在这个市场占有50%的份额。除了航空电子订票,2010年,汇付天下获准开展基金支付结算业务,由此进入了高达8000亿元规模基金支付市场。汇付天下旗下的产品天天盈在2010年4月便覆盖了95%以上的银行卡和23家基金公司的400余只热门基金产品,通过手续费实现盈利。

    6.8 易宝支付

    目前,易宝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策略主要是抢占终端用户。在欧洲杯期间,易宝支付就联合招商银行和58团购网站共同推出优惠活动,吸引移动终端用户。易宝支付目前占据第三方交易市场份额3.83%。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公司目前在客户端游戏、网页游戏、视频、SNS、门户、博客、微博、小说等数字娱乐类直接付费市场上,易宝支付的份额占到70%。而在后台清算市场,易宝支付占据了90%的市场。在线娱乐付费业务上,易宝支付的竞争策略是:对擅长的行业做深度挖掘,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例如,易宝支付为联通按需定制的一套网上营业厅的电信支付解决方案,在收取资费之后,能帮助联通分公司逐个做资金流管理。易宝支付深挖的领域还包括航空、游戏、网络购物、数字游戏、教育等,在这些领域市场占有率均排名前三。

    6.6 拉卡拉

    2012年6月,拉卡拉推出拉卡拉手机刷卡器,依托线下支付市场优势,正式进军个人移动支付市场。拉卡拉原有的定位优势,是便利支付及便利生活服务提供商。对消费者免费提供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游戏点卡、公共事业缴费等服务。再在后台跟不同的合作者制定不同的分账模式。跟上述几位竞争对手最大的不同,是拉卡拉拥有实实在在的支付终端。于是,进军移动支付,这个国内最大的线下第三方支付企业,面临的第一个对手就是自己的原有线下业务——拉卡拉在全国300个城市拥有6万台支付终端,到2012年6月占据线下支付市场80%以上份额。但如果不继续依赖传统线下支付,拉卡拉则会直接被银联的无卡支付、支付宝的移动支付等竞争者甩下。所以拉卡拉还必须两条腿走路。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