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除锈  工具  铝合金  新疆  手套  雕塑  磁铁  帽子  山羊  武功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金属 矿产 冶炼 » 矿产资源 » 正文

国土部公布去年矿产资源储量和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情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9  浏览次数:202
    2月27日,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3年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的最新数据,以及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进展情况。据介绍,自国土资源部全面部署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找矿成效逐步显现,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每年都有显著增长。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副司长许大纯、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晓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贺冰清出席会议,会议由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李俊喜主持。
  
  固体矿产勘查新增储量持续增长
  
  会上,许大纯介绍了我国2013年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他表示,铁、铜、铝等大宗短缺资源的主要固体矿产资源新增储量取得了明显成果,对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瓶颈及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我国煤炭、铁矿、铜矿、铅矿、锌矿、
铝土矿、钨矿、锡矿、钼矿、锑矿、金矿、银矿、硫铁矿、磷矿和钾盐15种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受地质勘查投入下滑等因素影响,部分矿种的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增速减缓。
  
  与2012年度主要矿产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相比,2013年度铁矿、铝土矿、硫铁矿、铅矿、锌矿、钼矿有较大幅度增长,其
中铝土矿、硫铁矿同比增长2倍以上。以2013年度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勘查新增占2012年查明资源储量比重推算,钼矿超过了10%,其余矿产除锡矿、硫铁矿和钾盐外均超过2%。
  
  2013年我国新探明大中型矿产地共165处,其中大型矿产地58处,中型矿产地107处,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南、青海、山西、山东、新疆和云南等地区。其中新增大中型矿产地超过10处的矿种分别是:煤炭67处,金矿28处,银矿17处,锌矿16处,钼矿14处,铁矿13处。
  
  2013年,我国主要矿产勘查新增资源储量分别是:煤炭新增520.7亿吨;铁矿新增41.3亿吨;铜矿新增314万吨;铅矿新增538.6万吨;锌矿新增1183.2万吨;铝土矿勘查新增2.6亿吨;钨矿新增17.4万吨;锡矿新增7.7万吨;钼矿新增307.1万吨;锑矿新增17.3万吨;金矿新增761.4吨;银矿新增16982.5吨;硫铁矿新增8490.5万吨;磷矿新增4.7亿吨;钾盐新增1109万吨。
  
  储量是矿产勘查的最终成果,是矿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原料,我国油气和主要固体矿产勘查新增储量都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使新增的资源储量替代了储量消耗,使各矿业、各行业保持一定的储采比,保持了一定的后备资源,我国矿业保持着良好的持续发展态势,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无论是优势矿产,还是短缺矿产,均有一定规模的新增储量,表明我国资源具有良好的潜力,同时也说明实行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方针颇有成效。
  
  李俊喜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快速推进,资源的需求刚性增加,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明确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国土资源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多措并举,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多举措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据许大纯介绍,在开源的同时,国土资源部把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摸情况、建标准、推技术、强监管”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并取得了新进展。
  
  我国22种重要矿产“三率”指标持续向好
  
  “三率”调查评价工作的目标是对我国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摸清现状、搞准情况、为推进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定政策的基础和依据。目前,我国各省、区、市已经完成全国油气、煤炭、铁、金、钾盐等22种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评价的外业调查、数据审核和实地核查工作。据统计,本次对约1.4万座生产矿山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特别是“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进行实地调查,其中煤炭矿山约8200个,金属、非金属矿山约5700个,基本查清和掌握我国主要矿种的“三率”和采选技术现状。
  
  据初步统计分析,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稳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第一,我国主要矿山的开采品位逐渐降低,开采深度逐渐加大,开采回采率基本持平,部分矿种略有提高。例如本次调查2011年的铁矿开采回采率为91.35%,比1999年高出1.28个百分点。第二,重要矿山选矿回收率水平总体较好。表现为入选品位明显降低的情况下,选矿回收率基本保持不变;入选品位不变的情况下,选矿回收率明显提高。如江西浒坑钨矿入选品位由1999年的0.45%,下降到2011年的0.34%,但回收率基本保持87.2%左右。第三,大中型矿山的共伴生元素利用不断增多,采主弃副现象有所改变,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如丰山铜矿选矿厂1999年仅能回收矿山中的金、银、硫组分,2011年已实现对共伴生的金、银、硫、钼等组分的全部回收利用;金、银回收率由1999年的60%、70%分别提高到2011年的66.7%、71.4%,新回收的硫、钼回收率分别达到76.65%和47.03%。
  
  建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评价体系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我国第一次建立的评价体系,表明节约和利用矿产资源有了评价和遵循的标准,是矿业领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该体系从不同方面评价矿山综合利用情况。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采选综合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5个指标组成,可以单个矿山和多个矿山进行评价。
  
  开采回采率是评价矿山企业在开采环节中对矿产资源储量的利用程度。采选综合回收率是评价采矿和选矿环节中主元素回收利用的程度。采选回收率相当于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的乘积,就相当于整个资源的回收程度。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是评价矿山企业在采选环节对主元素、共伴生元素、尾矿(矸石)、矿井水等的综合利用程度,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是评价矿山企业在采选过程中对共伴生元素的利用程度。
  
  公告铁、铜、铅等7个矿种“三率”标准
  
  在2012年发布煤、钒钛磁铁矿、金、磷、高岭土“三率”标准的基础上,公告铁、铜、铅、锌、稀土、钾盐、萤石等重要矿产“三率”指标。公告分为“三率”指标要求、监督管理、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3个部分。“三率”指标要求是矿山企业利用矿产资源的“红线”,要求各矿山企业必须达到。这也是矿山设计和开发利用方案编制以及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监管的重要依据,对于引导、激励和约束矿山企业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水平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据了解,石油、天然气的合理开发利用指标体系研究已启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显成效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是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的关键环节。2012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通知》,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公布了第一批62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2013年,公布了第二批37项先进适用技术,主要是充填开采、低品位矿高效利用和共伴生、尾矿的综合利用技术,油气5项、煤炭7项、金属15项、非金属10项,如特低渗透油藏生物活性复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预计可增加可采储量8300万吨,增加产值2700亿元。对推广应用先进适应技术取得显著成效的71家矿山企业予以通报表扬;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设立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推广专栏,实现了信息共享,“让有需求的企业找到适用技术,让先进技术找到适用的企业”,提高了先进适用技术转化率和普及率,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矿山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
  
  推进信息化建设监管力度加大
  
  按照“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要求,强化监督管理。严格矿业权人勘查开采活动的年度检查,将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特别是“三率”情况,纳入矿产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及时掌握矿山利用矿产资源情况。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监管水平,矿产资源勘查采矿年度检查信息报备系统全面推广,近10万个矿山和3万多个勘查项目的信息入库,实现了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专业技术监督的作用,聘任了第四批国家级矿产督察员,基本实现重要矿山矿产督察工作的全覆盖。强化矿山企业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主体责任,督促采矿权人按要求开展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工作,掌握矿产资源“家底”和利用现状,近9万个矿山企业提交了2012年度矿山储量年报,夯实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工作。
  
  最后,许大纯表示,国土资源部将贯彻落实“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总体要求,按照“摸家底、建标准、推技术、强监管”的思路,扎实做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不断提升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的水平。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