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眼的数字背后,昆山拥有的国家级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居功至伟。去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6亿元,进出口总额282亿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5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市的半壁江山。
从农业县自费起步
“20年前,昆山经济开发区只是当年作为农业县的昆山自费创办的。”谈及创业史,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主任赵红骑言语间洋溢着自豪。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上海、天津、大连、广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昆山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当时看来十分大胆的决定:在昆山老城区以东,划出3.75平方公里土地,在一无资金来源、二无政策优惠的情况下,借鉴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区的经验,自费创办工业开发区。
“当时带着50万元去建开发区,办公室只有8间小平房,大学生们光着脚、扛着标尺去丈量土地,自行车都进不了,建第一个住宅小区的砖头是我们人工扛进去的。”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宣炳龙回忆20年前的一幕说。
昆山经济开发区的率先探索获得了首肯: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昆山人抓住了上海浦东开发和台湾产业升级转移的机遇,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此后,昆山经济开发区迅速行动,瞄准了正在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台资,并提出“主攻台资”的重大策略。
如今,昆山已成为全国台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公认为“小台北”。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厂商8家落户昆山,在昆山出口加工区,自2000年以来,已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539.8亿美元,年产笔记本电脑2800万台,占世界笔记本电脑总量的1/3。数码相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15%,手机产量占全球的两位数份额。该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为第一产业,去年完成产值1143.97亿元,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
破解土地瓶颈
赵红骑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2000年后,昆山面临土地供应趋紧、贷款趋紧的问题。
“我们意识到,拼资源大肆扩张的发展不是长久策略。”赵红骑说。
2003年和2004年,昆山全市迁出部分企业,调整出土地。这些调整出来的土地,有的由工业用地指标变更为商业用地指标;有的则用于引进投资强度大、能耗小的高新技术产业。
“超前实行的腾笼换鸟措施,使得昆山开发区有了腾挪的空间。”赵红骑介绍说,招商用地指标减少,可是引资量仍然不减。而昆山每年吸引的外资中,40%来自外商的增资或再投资。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昆山开发区还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在现有厂房的基础上建造多层厂房。
目前,在昆山出口加工区,1平方米土地承载了566美元投资,创造了4800美元出口额、28300元工业产品销售额和7000元地区生产总值。昆山集约用地、集中开发的有效办法,有一些已成为制定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
让外资深深扎根
2003年下半年,昆山就提出“招商选资”的要求,明确了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生态影响等四项标准。集中力量发展光电和特种汽车两大产业。
概念招商的做法越来越多。赵红骑向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举例说,如国内第三条五代TFT-LCD生产线———龙腾光电采用“概念招商”:对方派出管理团队并拥有专利技术,政府促成,开发区参股甚至控股但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等产业做起来优先转让给管理团队,目的是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抢占光电行业制高点。
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昆山经济开发区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块状集群。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说:“通过建立完整的配套产业链,打造高效的产业集群,从而营造‘最低交易成本’。只要通过整合,让核心环节落户,那么上下游产品的制造商以及研发、营销商也就会被吸引过来。这样企业就会扎根。”
创新为活力之源
赵红骑认为,昆山经济开发区具有它的核心竞争优势:昆山经济开发区善于思考,总比别人快半拍;政府服务用心到位,项目落户过程中,协调各方效率高,环节少,管理扁平。“昆山与其他地区的地理条件、产业基础、人文环境方面有很大差异,这些并非能照搬。学习经验,重要的是学习精神和创新理念。”
鉴于IT产品“90%的货物5天交货”这样高强度和高效率的现实,昆山经济开发区鼓励已在昆山投资的IT厂商改变以往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全球销售的模式,将与生产相关的研发、工业设计、营销中心迁到园内,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考虑到一年3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额,开发区计划打造物流保税园,将世界顶级物流公司引进来,为区内企业服务,实现从制造到内外销的一条龙最便捷服务.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