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136  新疆  帽子  祝永亮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建材房产 » 正文

中日经贸关系春色旖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5-19  浏览次数:122
核心提示:    编者按: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胡锦涛主席近期对日本进行的访问,无疑是今年中日
    编者按: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胡锦涛主席近期对日本进行的访问,无疑是今年中日关系的重头戏。此次访问是中日双方总结经验与教训、进一步发展共同利益的良好机遇。通过胡主席访日,中日两国在建设“战略互惠”关系的进程中有望“更上一层楼”。
    经过十余年的相互关系调整,中日相互战略摸底时期趋于结束,两国关系的焦点正从历史问题上的情感碰撞,转移到战略问题上的利益博弈上来。中日能否抓住机遇,推动相互关系持续发展,使其从“恢复性发展”向“实质性发展”平稳过渡,将是其“回暖”进程的关键所在。
    中日经贸关系春色旖旎
   
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结束对日本的国事访问,“暖春之旅”圆满成功。十年来,中日两国“政冷经热”,甚至一度陷入“政冷经冷”的低谷。但是,近一年多来,中日高层密集互访,从安倍晋三首相2006年10月的“破冰之旅”,到温家宝总理2007年4月的“融冰之旅”,福田康夫首相2007年12月的“迎春之旅”,再到这次胡锦涛访日的“暖春之旅”,两国高层领导人实现互访使两国关系回暖,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的大环境得到改善。
    “暖春之旅” 经贸领域务实
    商务部亚洲司司长吕克俭4日在接受新华网的专访时指出,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成为两国关系和经贸合作发展新的历史契机。中日经贸合作正在向互惠双赢的新时代迈进,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中日两国互为重要邻国,经贸互补性很强,双方目前已形成了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的良好格局,取得了辉煌成就,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前驻日本大阪大使级总领事王泰平则认为,胡锦涛此次访日是一次突出经济合作的务实之旅,诸如扩大在贸易和相互投资领域的互利合作;推进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合作;推动两国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建立中日食品安全长效合作机制等议题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探讨。
    据了解,胡锦涛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5月7日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中日两国作为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将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做出贡献,决定重点开展以下合作:特别加强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在贸易、投资、信息通讯技术、金融、食品及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商务环境、农林水产业、交通运输及旅游、水、医疗等广泛领域开展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从战略高度有效运用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共同努力,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
    另外,在两国领导人见证下,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日本经产大臣甘利明还签署并交换了中国商务部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关于促进技术贸易顺利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关于促进中小企业顺利开展海外业务的合作备忘录》和《关于就贸易投资相关法律制度开展研究交流的备忘录》。此外,双方还就《中日韩改善商务环境行动计划》文本达成一致并对外发表。
    曲折前行 警惕“政热经凉”
    尽管受到政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迅速,双边贸易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依存度不断提高。在1993年到2003年间,日本占据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地位长达11年之久。2007年,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为23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第四大出口市场。另一方面,两国企业的相互投资持续增长。2007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1974个,实际到位金额35.9亿美元。按照中方的统计,截至2008年3月,日本对华投资实际到位金额累计达627.9亿美元,日本是中国利用外资的第二大来源国。中国企业对日本的投资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来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并初见规模。
    但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光辉分析指出,中日之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且增速低于中国外贸总体增长速度。1993年到1996年,中日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从1997年开始下降,2005年下降到11.8%。对日出口在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15.75%下降到2006年的9.4%。2007年稍有回升,达到10.8%。2000年至2005年,中日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17.3%,远低于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年均增长24.6%的速度。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为23.5%,中日贸易增长仅为13.9%。
    李光辉还指出,日本对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速度时升时降,而且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例逐渐下降。日本对华实际使用金额所占比重1990年一度达到15%左右,但1992年以后所占比重始终低于10%,2006年占7.3%,2007年仅占4.8%。
另外,中日经贸关系中存在的政治因素、贸易摩擦、壁垒、农产品问题等,都给两国经贸往来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就指出,尽管两国政治关系在升温,但中日经贸关系可能形成“政温经凉”或“政热经凉”局面。他认为,日本对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去年增加45.7%,但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和金额却连续两年下降20%以上。今年以来,国际油价猛涨、日本通胀压力增大,日元开始升值,中国《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日资企业又开始观望。今年1月末日本发生中国出口冷冻饺子食用中毒个案,经日本部分媒体渲染,引起日本民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恐慌,直接影响中国食品对日出口。
    经贸互补 潜力依然很大
    李光辉分析,根据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在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化工产品等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趋向于1。这说明在这些行业特别是机电行业中,中日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活跃,中日贸易正在向水平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生产国际化的结果,是中日之间资本、劳动、技术和货物流动加速的体现。
    “中日两国在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国间牢固且不断强化的经济纽带,经贸合作多年来持续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外资金和技术,而中国巨大的市场商机、丰富的劳动力和智力资源为日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加入WTO以来,市场进一步开放,带来了旺盛的消费需求,日本钢铁、建筑机械、半导体零部件、数码家电产品大量出口到中国,这对拉动日本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产业结构、生产技术水平也在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中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提高。”吕克俭说。
    吕克俭认为,中日力量相加是“1+1>2”,中日竞争得失是“1-1=0”。中日两国各有优势,应该优势互补,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克服困难,探索新的合作方式,不断地扩大双方合作的领域,比方说两国在能源、环保、节能、信息、通讯、科技、物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的合作。他指出,两国的合作领域是很宽广的,潜力是很大的,双方应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把两国经贸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造福于两国人民。
    吕克俭还特别提及了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节能环保领域。他认为,日本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两国可以在这方面多开展一些互利互补的合作,比如节能技术、人才、法规、商务示范项目、生态城市与循环型经济实验区示范项目交流、生态农业等等。

 


专家视角
中日经贸五大问题值得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日前在《瞭望》新闻周刊撰文指出,中国对日经济关系中的问题,首先来自双边政治关系的不确定性,在经济领域则主要表现在资源获取、贸易救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竞争和摩擦有所增加。赵晋平认为,中日经贸关系中,五大问题值得关注:
    一、中日在重要矿产品资源领域的合作形势并不乐观。未来资源竞争的激烈程度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可能超过市场竞争。
    二、中国面临来自日本更为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压力。今后中国将面临来自日本等国的更大压力,并引发更多的争端,出口贸易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制约的风险明显提高。
    三、中日之间围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贸易摩擦正在加剧。2006年至2007年,中国食品占日本进口食品的比重已出现下降,预计2008年以后实际数量将明显减少。
    四、双方区域合作政策差异制约了双边和东亚地区合作进程。日本将中国排斥在优先发展制度性合作关系的对象外,在东亚地区合作中出于争取地区合作主导权的目的,主张把区域外大国纳入东亚合作机制。
    五、日本企业的投资重心逐步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对华贸易和投资互动效应减弱。
    赵晋平认为,为推动中日经济关系健康发展,需要重新明确双边合作的方向和原则,通过对话加强相互理解和沟通。首先需以深化合作为双边经济关系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倡导新的合作原则。这其中包含四个重要原则:战略互惠的原则、和谐双赢的原则、创新协作的原则、开放包容的原则。其次,坚持对话与交流,表达双方关切与主张。

 


商事观察
节能环保成合作新亮点
    开展节能环保合作是中日发展战略互惠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访日期间,胡锦涛会见日本经济界人士时就特别指出要重点加强节能环保领域合作,将节能环保合作打造成两国经贸合作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前驻日本大阪大使级总领事王泰平认为,日本在环保、能源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大大高于欧美,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也同样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中国正在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力争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这将在节能领域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希望日本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中国市场,拓展双方合作,建立健全两国能源合作体系。胡锦涛的这次访问,将有力地推动和落实两国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据了解,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世界最高。自石油危机以来,日本积极开发节能技术,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厉行节约,能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日本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只消耗标准油90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0,而美国约250吨,欧盟约180吨。中国800多吨,大约为日本的9倍。日本采用各种措施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吸收、转化和再处理,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负荷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
    商务部亚洲司司长吕克俭介绍,节能环保已成为中日双方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合作议题,两国可以在这方面多开展一些互利互补的合作。比如节能技术、人才、法规、商务示范项目、生态城市与循环型经济实验区示范项目交流、生态农业等等,这些合作都有着一定的基础,也会给双方都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

 

短评
十年
    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本就有成为最好生意伙伴的便利条件:从上海到大阪的海运成本仅为上海到汉堡的五分之一、到纽约的十分之一;东京与北京的时差只有一个小时。中国前商务部长薄熙来曾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老天爷’已做好了安排。”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刚刚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两国领导人“破冰”、“融冰”、“迎春”之旅后,胡锦涛主席此次的“暖春之旅”,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0年对日本进行的国事访问。中国对日外交的这一重大举动,对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中日经贸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3年至2003年间的11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这一地位已被欧盟和美国取代。伴随经贸往来的扩展,出现一些摩擦和争端是正常现象,但日方此前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此次访问的目的是“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规划未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经贸依存度不断加深。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中国则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随着近年来双边经贸合作迅速发展,中日两国已由最初的单纯货物贸易往来发展为货物与服务贸易、相互投资、技术合作、人员交流并举的全方位、深层次经贸合作,形成了互惠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日本的投资近几年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并初见规模,特别是在信息产业、软件外包服务、食品加工、新闻出版等多种行业都有了一些投资和合作,像海尔、华为、上海电气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发展对日投资合作。2007年,中国博奇和亚洲传媒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日投资企业约353家,实际投资2.4亿美元。在日本的中资企业和在华的日资企业都已成为与当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直面矛盾
实现双边贸易自由化仍有难度
    “在现有的制度下,日本对农产品采取了闻名于世的强力保护,实现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中日双边贸易自由化十分困难。中日两国在个别领域上的严重保护会增加中日贸易整体的不确定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商品流通部姜菲菲分析指出。
    据了解,中日经贸发展初期,中国主要从日本进口技术含量较高的耐用消费品,向日本出口技术含量和资本含量很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中日两国间经济合作的基本特征是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因此,两国之间贸易摩擦较少。但是,1998年中日贸易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华贸易政策出现较大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00年12月23日,日本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菇等三项农产品实施设限调查,拉开了两国贸易战的序幕。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中日贸易摩擦日益扩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光辉介绍,为了保护其国内市场,日本往往对外国进口商品实行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一是关税及关税管理措施。日本关税平均水平很低,与主要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对中国的某些产品仍然征收过高的关税或实施一些不合理的关税措施,削弱了中国相关半成品或制成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二是进口限制。日本的进口许可制度虽未明显违背世贸组织规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阻碍自由贸易的做法。如在中日丝绸贸易中,日方以进口商能力有限为由,每年均不足额发放配额。三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对日出口的不少中药都因其药物成分不属于日本承认的药品类,只能作保健食品销售。同时,有些在中国属于保健食品的产品,却被日本认定为药品,必须受日本关于药品进口和销售管理制度的限制。
    另外,在农产品领域,日本实施管制食品和农产品中化学品残留的“肯定列表制度”已近两年。商务部日前发布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8》中提到,“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幅度增加了进口农产品检测项目,全面提高了检测标准,检测费用大幅度增加,并由此带来仓储、通关等时间延长,成本费用显著增加,中方企业不得不加大在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投资,农产品出口成本不断上涨,竞争力大幅下降。另外,由于日方检测的不确定因素,中国出口企业发货节奏放慢,货款回收时间延长,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在各大类商品中,受“肯定列表制度”影响较大的蔬菜、水产品出口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受到“命令检查”的商品出口数量下降尤为明显,如干银耳、保鲜豌豆、大葱、鲜香菇、荞麦、姜;另外,鳗鱼、姜、鲜香菇、大葱、荞麦的出口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目前,尽管日本仍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但其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2007年前9个月,日本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从2001年的35.8%下降到23.5%,降幅达12.3%;在中国食品出口市场中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39%下降到24.5%,降幅为14.5%。日本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比重已从原来的1/3下降到目前的1/4左右。
    业内专家提醒,如果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不能及时制止,相互报复加剧,双方的产业冲击、损失更大,负面影响更广泛、深远。从短期来看,中日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升温。
    姜菲菲认为,发展水平的差异使中日两国现有的贸易保护对象和保护程度明显不同。日本在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对本国的农业采取了保护,而中国在希望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的同时要求日本能够给予中国一定的贸易保护空间。日本对中日贸易自由化存在着较大的疑惑,其缺乏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认为在非贸易领域中国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放,中国履行承诺的可行性值得怀疑,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劳动成本的优势可能会给日本国内企业带来威胁。
    姜菲菲同时指出,中日之间实现贸易自由化的道路曲折而漫长,但如果中日两国充分认识到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妥善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日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以加速推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