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136  祝永亮  帽子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保健养生 » 正文

浙一医院李兰娟院士谈人工肝技术的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6-04  浏览次数:180
核心提示:       近日,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举办的“世界肝炎日——病毒性肝炎高峰论坛”上,病毒性肝炎防
      近日,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举办的“世界肝炎日——病毒性肝炎高峰论坛”上,病毒性肝炎防治成为专家们研讨的热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认为,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0%,但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依然存在许多难点,而近年来人工肝等器官替代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提高重型肝炎患者抢救成功率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重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内科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认为,人工肝支持系统为肝衰竭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据李兰娟介绍,人工肝支持系统借助一种体外机械、理化或生物装置,清除患者体内蓄积的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患者病肝的部分功能,为肝衰竭患者过渡到自体肝细胞再生或肝移植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自上世纪70年代始,不同类型的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如血液透析、阳离子吸附、活性炭吸附等技术先后应用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证明这些疗法对肝衰竭患者均有一定的肝支持作用,如改善肝性脑病、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等,但患者生存率未见提高。
 
    我国学者自1986年起将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等技术有机结合,构建了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并对1000余例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结果表明,ALSS能够显著提高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治愈率和好转率。此外,ALSS还可以减轻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肾功能,不仅成功地将患者过渡到肝移植治疗,而且对提高移植成功率亦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人工肝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构建新型生物型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肝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不同类型的人工肝不断涌现,其中至少4种装置已经进行2~3期临床验证,比如pat Assist 2000、ELAD、MELS等。初步结果证明,这些人工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没有明显的不良事件出现。我国学者于2000年在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中接种新鲜分离的原代猪肝细胞,结合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偏重于解毒作用的装置构建了人工肝,成功治疗1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其中12例好转出院,显示出人工肝比较光明的应用前景。
 
    李兰娟指出,当前困扰生物型、混合型人工肝发展的最大障碍为理想细胞源和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缺乏。肝细胞永生化是解决肝细胞源的可行性途径之一。据介绍,我国学者以重组质粒SV40L Tag/pcDNA3.1经脂质体转染来源于脑死亡的成人肝细胞,成功建立了国内首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HepLL。结果表明,HepLL具有正常人肝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功能。生物反应器是人工肝的核心装置,它不仅为肝细胞提供生存环境,而且保护肝细胞避免宿主免疫系统的损伤。就结构而言,生物反应器分成单层/多层平板式中空纤维管式灌流支架式微囊悬液式,以及其他结构更为复杂的复合式生物反应器如Gerlach多腔室编织型生物反应器)。单层平板式生物反应器因存在死腔“放大”困难已趋于淘汰。中空纤维式反应器既可用于培养,又可直接用于人工肝治疗,因而被广泛应用,但反应器固有的细胞分布不均细胞缺氧、交换效率低等问题无法克服所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进行研制新型生物反应器的尝试。我国学者利用聚四氟乙烯无纺布螺旋折叠、缠绕聚砜中空纤维管构建了一种复合式生物反应器并接种新鲜分离的原代猪肝细胞结合生物反应箱、蠕动泵、肝素泵等构建了一种简单、新颖的全血灌流式人工肝。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人工肝具有显著的肝支持作用显著延长了急性肝衰竭猪的生存时间,这提示该系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其他生物治疗技术,譬如肝细胞移植、微生态制剂干预等,也为重型肝炎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证明,这些疗法对降低肝衰竭病死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